PDF下载
养老智能化的伦理风险及对策分析

游雅芬1 郭潇2 丁梅1

1.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 现阶段,我国已加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高龄老人与失能老人数目的不停增加,不仅社会养老服务行业人员以及老年护理行业人员依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且养老服务智能化也成为了养老效能业务发展的主流。智能化服务为解决老龄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漠视的伦理危险。因此本文结合养老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与理论阐述,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尝试从以老为本、安全保障及设计管理三个价值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实现养老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人-技术-社会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养老智能化;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科技伦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我国从进入21世纪起,经济建设体水平不断进步,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以及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保持低迷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加重,截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1]。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2]。现代社会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融合,智能化社会成为当下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时代特征之一;然而,养老智能化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养老模式[3],弥补了传统养老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但也出现一些养老困境和遭遇的瓶颈约束等,人工智能不仅侵犯老年人的个人隐私与自由意志等,同时破坏传统意义上的赡养关系,导致老年人产生恐惧、消极、抑郁、孤独的负面情绪影响,甚至孝养义务分离以及“家”与家庭成员关系淡化等。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行业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养老智能化的伦理问题研究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治理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1.养老智能化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1.1养老智能化兴起的时代背景

随着老年人口增长速率加快,老年人高龄化趋势加强和家庭空巢化问题凸显,如何“养老”已成为每个家庭都要考虑的问题[5]。中国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快速从金字塔形向纺锤形扭转,然而,如今的居家养老模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需求,给社会的居家养老事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功能的需求,养老智能化应运而生。随着实体产业与具体应用场景的逐渐增多,养老智能化开始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相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创新[6]。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综合性很强的学科[7]。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思想、行为和高智商计算能力,帮助人类高效、准确的完成各种各样的繁琐问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取得了数据挖掘、语音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并呈现出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征[8]。智能化养老是一个全新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管理和设计合理的产品,收集大量老年人健康相关数据,并通过高运算能力合理地处理和挖掘数据,满足中国养老需求。

1.2养老智能化的主要实践类型

养老智能化在实践领域中涉及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紧急救助、医疗护理四类[9]。生活照料主要包含为老年人洗衣、喂饭、清扫卫生等,例如德国研发的Care-O-bot机器人能够为老人提供清洁服务、安全性管理、衣物分类整理、加热食物等;精神陪伴主要包括聊天、唱歌、交友、与子女通讯等,例如索尼公司推出的仿人形娱乐机器人QRIO能够完成奔跑、跳跃、传球、抓球等一系列动作;紧急救助包括可穿戴设施的开启与关闭、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等,例如英特尔与经纶世纪医疗网络及其子公司经纶天使机器人共同研发的小天使机器人就可以通过佩戴在老人身上的传感器的信号与之相连,及时接收老人跌倒或发生意外的信号,并在10秒内做出判断并发出信号;医疗护理包括身体指标检测、健康知识咨询等,例如日本研发的WAPRU-4机器人用于胸部肿瘤的诊断。

2.我国养老智能化面临的困境和伦理风险

养老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更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保护老年人的安全、尊严和独立性[10]。养老智能化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我国的养老医疗资源短缺,一旦智能产品只注重利益,对老年人群体需求产生价值偏移,使人类对本存在的伦理价值和观念改变,暗藏人类尊严丧失的可能性,伦理风险的意蕴即在于此。

2.1养老智能化的普及虽然解决了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然而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代替子女陪伴,但是却不能解决老人的伦理情感需求。养老智能化正在不断挑战人的本质,致使老年人产生负面心理影响。《说文解字》中“孝”乃“善事父母者”[11]。然而养老智能化的应用,照护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子女的照护,老人在情感和道德上缺少了真实关怀,导致家庭关系疏远。

2.2机器人能永久记录老年人的一切隐私数据,甚至上传至大数据库中,这些数据被不断过度采集,无下限的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其精准诈骗和营销会威胁到老年群体,目前对数据缺乏有效分析和科学整合,老年人对个人信息和数据管理认识有缺陷,防范意识较弱,极大地增加了信息泄漏的风险[12]

2.3智能化护理使老年人的自我认知水平下降,不能及时作出自我判断的能力。正是由于养老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对老年人精确护理,导致被照护的老人产生依赖感和陷入被动状态,导致自身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力,从而否定自身,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挫败感,情绪变得阴晴不定,敏感多疑,甚至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养老智能化伦理风险的消减和化解路径

养老智能化在我国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人工智能化技术在养老护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3],对于大多数中国老年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单纯重视技术革新而没有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需求效果将大打折扣,是人们应当广泛关注的问题[14]

3.1以老为本原则

在阿西莫夫的理论中,人机交互应遵从“人本化”的基本原则,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不受侵犯。在养老智能化过程中,设定机器程序不仅要给予机器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还要保障老人健康安全不受侵犯,在拥有巨大市场潜力面前,养老的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抄概念,玩噱头,搞把戏[15],使养老服务逐渐变味。因此,我们要有“以老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内核”服务理念,倡导“以老为本”尊重和爱护,全面、客观了解老年人的基本特征,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的优势实现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之间的完美契合[16]

3.2安全保障原则

首先,政府层面,加强养老立法,推动养老智能化走向规范、法制、制度的轨道;同时,努力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有效融合。其次,市场经济层面,充分整合市场中有利于养老目标达成的资源,运用创新思维和技术优势生产真正惠及老年群体的服务产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最后,社会层面,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养老服务上的不足,从而解决养老问题上公益性缺失的困境。面对侵犯老年人隐私问题,要求科研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应秉承尊重隐私权的理念,确保智能机器的服务对象身心安全与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3.3设计管理原则

由于我国对养老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和管理处于初级、不完善的阶段,该当考虑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伦理价值作为重要的价值之一,体现在人工智能的设计环节中[17],需健全智能养老机器生产审批备案制度,增加伦理规范或伦理风险方面的审核;坚持个人信息数据的保密制度,防止信息泄露对老人造成威胁和伤害;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培训,不能使养老智能化完全代替老人自主生活,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变成“人机关系”,建立一个健全的伦理体系和开发有效机制和工具,使智能化养老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全社会及全人类,平衡相关方利益,动态看待老年人选择行为,走可持续、目标长远之路。

结语

养老智能化是将养老服务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通过智能技术辅助对老人进行日常照护,满足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的过程。养老智能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分析提升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与管理水平,这也是智能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视域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