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具体地说,就是要将学生视为有尊严、有个性的人。而惩戒教育是完善的德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个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1]。未受惩戒教育的学生,其人生发展存在缺憾,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班主任应对惩戒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惩戒教育的“法”与“度”。
一、新课标下惩戒教育“法”与“度”的原则
1.关爱原则
教育是一项关乎爱的工作,而教育惩戒也是一种以爱为本的教育方式。惩戒教育是以惩戒的方式承载着深厚的爱,实现爱的交流与升华,不是单纯地惩戒、规劝学生,让学生听话,而是要把爱传递给教育工作者和接班人。这将有助于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充实。
2.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信任所有的同学,公平的处理所有的同学,不会有任何的偏见。“惩戒教育”中的“平等”是一种教育公正的理念,也就是“以事实说话”。以事实为本,对学生进行惩戒,实现有效的教育。同时,必须区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和违规的学生,教育惩戒仅仅是对学生的相关违规行为的惩戒。违规学生是惩戒的对象,而非惩戒的客体。有些班主任惩戒是针对学生而非事件。学习好的同学犯错,班主任会觉得可以谅解,大事化小;至于那些成绩不好的,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样的惩戒,很可能会导致班主任的行为过于极端,常常把学生作为泄愤目标,使得惩戒违背了教育平等的原则,无法达到惩戒效果[2]。
3.相互尊重原则
以培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既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一种尊重教育。人们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关心,而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犯错的同学。学生与班主任具有平等人格,学生应该尊重班主任,班主任也应该尊重和照顾学生。惩戒教育以师生之间的尊敬为前提,对学生的尊敬,会让惩戒教育的作用更大。班主任不应该任意地羞辱、践踏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样会使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学生走上“不归路”,影响其教育的成效。
4.适当慎用原则
惩戒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同时,由于其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其复杂程度也就导致了其实施的高风险。而且,惩戒教育的教育成效并不一定与其严重与否呈正相关。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师的良心、教师的技术、教师的信仰表明他应当采取的惩戒措施时,教师就没有理由不采取惩戒措施。”要防止惩戒教育的误用和防范因惩戒教育而引发的危害。
5.灵活与最少侵害原则
在实施惩戒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违规程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智能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惩戒方法,而不应该一成不变,这种惩戒才会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而在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有很多,则应采取最小限度地侵犯学生权益的措施。
6.促进发展原则
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有何意义?我们总是要问这个问题。教育惩戒若仅仅局限于惩戒,则不能称为“教育”,而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惩戒教育要想改善教育的成效,必须回归教育性,促进师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二、新课标下惩戒教育“法”与“度”的途径
1.有章可循
一切惩戒的基础依据应当是班级学生共同制定的《班规》或《公约》,这些都是由同学们进行民主协商决定的。所以,“惩戒”不再源于班主任的“铁腕”(若真是如此,很容易造成班主任无意识的“专制倾向”,或者不为学生所认可),而在于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共同意志。同时,也要强调惩戒的公平、公正,不能只局限于个人,要把所有的教育对象、所有的师生都纳入其中。这意味着,在一个团体里。师生必须遵守“规则”,不得有特别的人超越团体的规定。在此,“惩戒教育”充斥着“法治精神”。
2.注重情感沟通
惩戒教育要立足于“爱”,以“爱”为起点,体现“以人为本”。每个高中生都具备了辨别善恶、追求进步、情绪上的需求。对问题生要多加关怀,要善于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在与同学们的了解、情感沟通中,正确地处理问题[3]。所以,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只进行严厉的批判和惩戒,而忽略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情绪需求,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惩戒和批判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在进行惩戒教育工作时,要从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3.因材施教
在惩戒过程中,必须对受罚对象的个人差别进行合理的剖析。如果是对内向的同学,可以采取间接的迂回方法,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暗中的批判,比如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给其一个眼神。班主任在惩戒上也可以有选择地惩戒:比如让他们唱歌、背诵诗歌、做一次善举、撰写心理活动说明书等等。这就给了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可以有选择的惩戒自己,并在班主任的适度惩戒中明白自身的错误。切记,在惩戒时,要保持冷静,不要大声呵斥。心理学家波普南罗一份特别的调查显示,音量低一些,人们就越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由于班主任用较低的音量与同学交谈,使其不会感到压力,不会产生抗拒或逆反,更易于倾听班主任的建议。
4.重在转化,环环相扣
惩戒,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犯下的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当问题学生真的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教育。这是转化的关键点,绝不能将惩戒视为结束,而应该视为转化的开端。惩戒教育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在惩戒之前,要强化对学生遵守纪律的宣传,增强其律法意识。在惩戒过程中,要有充足的依据。要有充足的证据,以说服惩戒的人;要从惩戒的客观性、对错误的认知、对错误的处理、自身特征等方面加以考量。对有认识并愿意悔改的同学,通常都会给予适当的惩戒空间。惩戒之后,应该主动地进行转化教育,不然的话,惩戒就没有任何的作用了,这样学生下次还是容易犯错。
结语
总之,惩戒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正确理解和恰当地使用才能起作用。班主任要积极探寻惩戒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研究惩戒教育的“法”与“度”,注重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惩戒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当然,有效的惩戒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还得靠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继萍.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也谈教师惩戒的失控与规制[J].中国德育,2019(9).
[2] 赵煦早.表扬、批评、奖励、惩戒,孰是孰非: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J].中国德育,2019(1).
[3] 冯先杰.论新课标下惩戒教育实施的可行性[J].黑河学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