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工程伦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孙金凤1 梁龙伟2 刘洋1

1.济南大学;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 当今社会,工程往往呈现出大规模、综合性、复杂化的特征,对人类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也对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行业相关的工程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工程伦理素养也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工程伦理》立足于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培养其工程伦理素养。本文结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实际,对《工程伦理》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和探讨。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设计
DOI:10.12721/ccn.2023.1570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日常生活和都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技使粮食产量提高、交通更加便利、实现了网上购物、使我们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科技的另一方面展示出来的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气候变化等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正是由于这些负面影响,人们对技术、对工程师产生了质疑和批判,相应的工程师不断的对他们所从事的工程活动进行反思,工程伦理学由此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一方面工程实践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工程实践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到各种伦理问题。[1]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师的培养和工程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工科院校在工程伦理教育包括工程伦理研究、工程伦理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并且本科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缺乏完整课程体系及专门师资力量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2]

2 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

在工科院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学生在工程和学术活动中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增加其道德敏感;2)使其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和相关职业道德规范;3)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意志力,令其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伦理问题。[3]从长远来看,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提升工程师的伦理素养,加强工程实践中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很长一段时期中,我国的工程教育更多的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程实践中,往往只关注到技术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满足雇主的需求。工程师应该将公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放在首位,而不仅仅考虑雇主的要求和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4]有科学家指出:我们不要过分的沉浸于我们对自然取得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随着人口增加、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相应的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工程伦理教育通过技术、利益、责任、环境等方面伦理问题的探讨,增强工程师的环境意识。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5]当代工程都是高度集成化的,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协调好公众、雇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工程伦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结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实际,对工程伦理学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探讨。课程采用小班教学,以重点知识讲授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特点,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采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如在介绍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时,我们以2008年“三鹿”奶粉为代表的奶制品污染事件为引导案例,通过介绍事件过程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听课,同时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工程伦理问题:乳制品行业,以及我们的食品行业不应该仅仅关注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与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息息相关的。然而这样的民生行业何以会出现如此严重恶劣的“毒奶粉”事件?企业的工程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介绍工程师的相关的职业伦理规范。学生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工程师不仅要对雇主、对企业负责,也有对公众的安全负责的义务,同时还应该主动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其次,我们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选取工程伦理中经典案例或者近年来社会关注度较高具有深远影响的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伦理分析,老师指导制作PPT课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展示,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比如在“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工程师为了尽量减少工程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另外,还要注意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同学们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和案例专题汇报,终结性考核主要是以课程报告的形式考察学生能否辨识并分析工程实践中的复杂伦理问题,并给出解决相应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明确作为工程师所应承担的相应伦理责任。课程结束后抽取学生进行课后的访谈交流,及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对之后的课程持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4 总结

一个好的工程、一个好的工程师必须要认真对待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师的培养和工程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结合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实际,对工程伦理学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探讨。课程尽量采用小班教学,以重点知识讲授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特点,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案例引导、专题讨论、交流访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经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的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提高、课堂参与度以及与老师的交流变好。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正风,丛杭青,王前.工程伦理[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0-11.

[2] 周为夷,钱雯. 基于专业认证的材料类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研究[J].学科探索, 2022, 9, 19-21.

[3] 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56-57.

[4] 洪喻,邱斌,党岩. 林业院校工程伦理学教学模式设计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4, 131-133.

[5] 张满, 王孙禺. 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7,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