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受应试教育遗留影响
小学语文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及时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自身古诗词教学水平,引导推动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鉴赏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活跃度,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与成绩,将学生分数与成绩作为衡量小学生学习水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对小学生古诗词综合素质培养则较为忽视。同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于侧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片面强调古诗词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让学生在其中享受、理解、运用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古诗词所带来的底蕴与内涵,失去了古诗词应有的意义。
(二)“生本理念”缺失,教学模式僵化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设计,充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生本理念”缺失,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自身经验来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不了解学生的诉求,千篇一律地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审美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部分教师采取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很少涉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生平以及想要表达的含义等等,致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出现了浅层性,同新课改的古诗词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法宝,坚持着这种刻板性、机械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其充足的思考时间,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缺乏课堂参与度,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背道而驰。
(四)师生文化积淀少
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从古诗词中获取诗词的深层内蕴和人与诗词的共情,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并且对中国的诗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通过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此,在核心素养下,教师要想实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同时具有文化功底和共情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文化功底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更难以与诗词教学产生紧密的联系,只能根据备课材料学习制作精密的教学设计,但这一行为仅仅只是将现成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成为诗词解释的“搬运工”。教学中教师个人文化功底的缺失使得教学环节失去创新意识和个人色彩,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内涵的过程中容易动力不足,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十分受限,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相背离,剥离了人文学科和科学精神。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在传承文化意识这一方面,认为小学生对文化认知能力较弱不需要特别强调和培养,因此在诗词教学时只停留于表层,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建议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直接关系着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产生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针对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持续提升古诗词学习和教学能力,对古诗词教学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核心素养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多种思维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和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的领头人,因此,应当具备极强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亦当不断学习古诗词专业知识,拓宽和丰富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满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教学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确立古诗词教学目标和整体方向时,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多个角度进行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例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这三个方面,并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过程和方法”培养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仔细地阅读和探究,并结合适当的联想和想象感悟古诗词中独特的意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时,教师可以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并了解其中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所处的特殊背景和创作意图;而在“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适当的课外知识普及,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注重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重点,将古诗词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相结合,选择更为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并且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古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古诗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发挥这一特性,在朗诵和阅读时辅助符合诗词内容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之中。另外,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这些方式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两个不同层面上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产生显著性的作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古诗词一般含蓄而优美,意境十分深远,这也提高了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图片、音乐和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和具体的情境中体悟古诗词最深层的蕴意。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共同破除思考的重难点,并加入分享自我体会和小组成果的环节,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促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挖掘。
(四)转变教学观念,师生共同积累储备
想要在古诗词的教育中真正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先转变教学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储备好丰富的古诗词知识,深入学习和钻研古诗词,如此才能有能力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研究不同于学术研究,而是一种结合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学习能力以及实际水平所开展的研究,目的就是更好地针对小学生开展古诗词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反复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引领小学生通读小学阶段的全部古诗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人文底蕴,并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积累古诗词,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储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量变引发质变。教师也能在这种新型古诗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具备足够的鉴赏能力,能够从古诗词的句、词、章等多方面入手,详细鉴赏全文,并且能够做出简短、具有深度含义的概括,为教学起到推动作用。在教学一首诗词时,教师就可以将其与一首类似的诗词放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要求学生区分二者的差异及相关性,并且进行辩证教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避免其陷入一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思路中去。每一首诗词都有其背后的含义和意境,当教师的文化底蕴储备足够深厚,就会自觉用鉴赏的眼光为学生进行诗词解读,并且去除古诗词中的糟粕,旁征博引,将课堂变得丰富起来,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结语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丰富学生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僵化的教学目标和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既体现了文化教育又实现了人文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逐步稳定认知水平,进行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文化素养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手段,并不断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共情能力,注重教学的过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道路,让教师和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共同领悟古诗词的魅力,实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