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护理情景与个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护理情景这个大背景中的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规律上。在这个定义中所提到的“个体”不仅指患者,同时也包含护理人员,也就是说,在研究护理心理学时不仅要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同时也要研究护理人员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护理心理学,两方面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护理学中,心理作为其关键分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新变化。现临床中,护理门诊管理,由于人们需求的提升,而产生不相匹配的现状,如高护理质量需求与实际应用方面的差异等。相关研究提出,将护理心理学灵活应用于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患者愤懑、焦虑情绪,益于整体管理模式的运行。鉴于此,本文展开相关研究,旨在改善传统门诊管理方案的缺陷,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3年1月份-2024年1月份期间,选取我院门诊收入诊疗的病例,共计40例,且均对研究知情同意。依据乱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观察组:(1)年龄:18-57周岁,平均情况为(34.61±12.12)周岁;(2)性别比:男:女=14例:6例。对照组:(1)年龄:18-58周岁,平均情况为(34.64±12.19)周岁;(2)性别比:男:女=13例:7例。统计学方面,两组基础信息比较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门诊常规护理规范提供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导诊、分诊,常见问题答疑等。
观察组:①在日常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强自身的职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品质,在平时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样有利于增强自己在工作中的信心,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加自信,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②注重护理人员自信心的树立。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充分地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要根据各个护理人员自身的特点,结合时间、具体的情况等因素,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对护理人员进行激励,不断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信心。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尊重护理人员,不仅要尊重他们个人,还要尊重他们的工作,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鼓励措施,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出,对于他们的优点以及取得的成绩,要适时、适当地提出表扬,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总结。③指导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指导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自我减压,以便于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状态面对患者,护理人员要提高自我放松的意识,在护理人员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或者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建立合理的目标,在对待学习、职位、职称以及自己人生的大目标时,应该注重奋斗的过程,看淡最后的结果,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当自己情绪出项问题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自我疏导、自我减压。以一种乐观回上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管理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机会对护理人员进行鼓励,并安排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心理调节方面的知识,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时积极向上。④护理人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调节人心理状态的良好工具,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能够有效地帮助护理人员排解心理上的压力,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各项业余活动培养护理人员的兴趣爱好,比如读书、唱歌、旅游等,利用兴趣爱好的作用帮助护理人员释放在工作中的压力,保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运动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当工作压力或是生活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缓解压力,不能将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患者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1)护患纠纷:患者间冲突、护患沟通不佳、护理不良事件。
(2)心理状态评分: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进行评估,共分为两项,均采用四级评分,轻度(8-10分)、中度(11-14分)、重度(15-21分)。
(3)生活质量比较。
(4)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率(%),并使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不同干预方案下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
在护患纠纷情况方面,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例)2.2比较两组不同干预方案下的HAD评分结果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情况基本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HAD评分结果比较(`x±s),分)2.3生活质量
见附表3所示,生活质量比较中,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各项指标提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3生活质量(`x±s,分)2.4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在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环境管理各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x±s,分)3讨论
随着人们就医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门诊接待量日渐增加,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长。门诊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难度较高,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身心压力难以宣泄。常规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的关注程度存在不足之处,护理心理学则针对护理人员的身心特点,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完善管理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心理疏导,优化护理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从而缓解负性情绪,有助于改善身心压力。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心理学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更加人性化、有针对性,促使管理模式更科学、立体化、个性化,以人为本,重视护理人员实际需求,密切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缓解护理人员负性情绪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理心理学是根据一般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对病人的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心理素质培和心理护理。着重从病人的身体、心理护理两个方面入手。所以,应用护理心理学,不仅可以保持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健康,而且可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加强治疗各项工作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护士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家庭环境,疾病等方面着手,从心理、精神两个层面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身体和心理护理。护士应加强心理学、管理学和伦理学的学习,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不仅可以提升护理的品质与水准,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建立。当一个人生病时,除了身体上的症状外,患者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和人格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患者发病后,往往处于一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状态,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一般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与护理。精神科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仅要考虑生理上的原因,而且要考虑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不但要强化生理学上的技术性治疗,更要注意对病人精神状态的微妙改变,所以护理心理学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门诊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日均接诊人数众多,环境嘈杂。而且患者们,还因疾病和症状的多样性,而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基于上述两种常见因素,护患纠纷以及投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改善常规护理管理方案,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心。相关研究提出,将护理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入,对改善传统护理方案有着较为理想效果。能够帮助护士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提供支持和安慰,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护患纠纷情况方面,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护理心理学有助于提升护士的沟通技巧和应对能力,更好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获取准确的医疗信息,帮助护士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患者的不良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干预后,观察组的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比较中,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各项指标提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环境管理各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通过应用护理心理学,护士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改善其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心理学,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绪,进而降低护患纠纷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