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比较关键的构成内容,在过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注释、字词加以讲解,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深入体会诗词背后的意境。很多教师都认为古诗词教学较为苦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通过直观讲解,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习动力。
一、传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足
如今的小学学科教学当中,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显然就令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无限可能性,“教育信息化2.0”的理念也在教学中深度推广,但是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之间的整合矛盾点也越来越明显。虽然硬件上保障稳定,而且也比较可靠,多媒体设备配备也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因为教学理念的滞后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化手段的比例仍然偏低,或者完全作为展示课件的载体,这自然也很难让学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迁移实际的意识较低,而且也很难真正意义上看清信息化环境的意义。小学语文特别是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立足实际,将计算机设备和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势必能够真正意义上突出“教育信息化2.0”的独特优势,促进后续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整体而言,教师需要更加全面地认知“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客观需求和现实价值,积极改善现状,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音字结合,提升感知能力
1.做好情感渲染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必须要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教育信息化2.0”的扶持,能够同时兼顾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甚至激发触觉感官,渲染积极的教学情绪,调动学习活性。
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轻柔的音乐,例如《秋日的私语》,并配合诗朗诵的音频、秋雨后的山村风景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联系和对照,了解诗歌刻画的风景,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感受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得到极大程度的激活,对于诗词刻画的内容也有感知,仿佛身处刚刚下过一场雨的傍晚小山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民风,理解诗词内涵。
2.鼓励配乐朗读
古诗词在古时候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以认为,古诗词和音乐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依靠工整对仗、协调平仄押韵,赋予了较强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人们的朗读过程也十分流畅,提升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性。为了在教学中鼓励小学生深度思考、探索古诗词的深层审美元素,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在音乐引领下进行诗朗诵,形成感性共鸣,并帮助小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以《长相思》(纳兰性德)为例,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节奏较为舒缓的音乐,如《离别曲》等,同时和学生一同诵读诗歌,思考情感内涵,表达在自己的朗诵中;除此之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录制学生朗诵的过程,鼓励学生自行和规范朗读音频进行对比,思考自己在发音上的差距和不足,以便提升自己。在朗读完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验,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古诗词融合起来,全面升华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建情境,促进深度感知
2.0背景下,各种沉浸式信息技术手段进入了中小学课堂,VR虚拟现实技术就属于一种综合了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手段,最关键的功能就是能够将古诗词内容作为情境背景,设计出真实的体验环境供学生理解。在教学中,使用传感设备,将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情境当中,直观地感受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虚拟场景,起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感受画面,理解诗人在创作中融入的情感、想要表达的观点,打造活性课堂,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结合网络资源等,设计和课堂教学相互适配的动态课件:背景是符合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时代背景的装潢,房内是简单的陈设,一个女子和一个孩子正在收拾东西,一个男人正喜极而泣地整理自己的书卷,路上很多人奔走相告,相互通知安史之乱已经结束的消息。这样的动态课件可以作为一种微课资源存储在云平台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在课件中,学生似乎站在了屋里,站在了诗人和自己的妻子身边,近距离直观地观看场景,能够感受到“喜”的情绪。通过这种多元化信息路径的整合,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进行沉浸式学习活动,是“教育信息化2.0”给课堂带来的创新改革,也是简化教学活动的关键切入点,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成,而且通过直观的场景的观察,也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三)自主思考,利用微课辅助
“教育信息化2.0”的大环境下,微课资源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习难点,实现知识的良性内化和迁移。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教师必须要积极地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令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主动接触并感悟古诗词作品。
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适当的预习任务,利用微课资源,整合互联网资料和教材本身的内容,上传到云平台,鼓励小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阅读,掌握有关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如诗歌的创作背景、陆游的生平故事、陆游的创作之路等等,资料形式可以是单纯的文字,也可以配合图像和视频等。在预习中,小学生们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并倾听或观看视频、文字等资源内容,直观地感受诗歌的基本含义、创作背景以及情感基调,认识生词。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形成自主意识,掌握文本脉络,更好地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结语:
综上,小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参考学生基本情况和古诗词内容,优化完善教学设计,激活学生热情,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鼓励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积极性,并在信息环境下,深层感悟古诗词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吴浩.信息化视野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微探[J].名师在线,2021(36):84-85.
[2]李欣萌.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2021(1):2.
[3]周新新."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2(14):175-177.
[4]唐胜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作文:教研,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