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中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教育的教学对策

余荣喜

江西省德兴市香屯学校,334200

摘要: 新一轮的新课改要求以素质教育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健康发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素质教育手段,其积极推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提高。但是,“生活”教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地对此进行处理。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目前,我国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缺少创新意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单调、教学活动乏味;长期下去,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本文从生活教育的涵义和解释出发,指出生活教育的中心是“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小事情,而是一个大的概念,其范围很广,涉及到学生的生活,也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因此《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对这门学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和运用。

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知识,而“生活化”则是指教师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对某-知识点的理解则是建立在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上.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重在传授知识

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握住要害,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目标的传授,对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青春的情绪》课时,没有对学生进行情绪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而在教室里,教师却是直接传授了教材中的负面情绪。学生们虽然记住了教材中的教学方式,却不知道这些不良情绪的来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找出原因,那么问题就大了。因此,在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困境,走出负面情绪。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注重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置教学目的,不要把教材翻过来,死记硬背。

(二)忽视了学生主体与情绪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在学生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后,要从情感、生活两方面入手,使其更好地理解和理解这门课的内容,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抛弃了“生命”的教学方法,抛弃了情感的交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大量的知识,养成了一种依赖于老师“消化”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学习。“学习机器”在学校的作用很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逐渐被淘汰,因此,作为一个中学的道德与法制教师,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入手,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需求。

(三)脱离生活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某些道德与法治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虚伪的说教,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枯燥的说教、缺乏活力的课堂表现出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老师过于重视教学的形式,生活细节、个案等都能成为教材,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也是有限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地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要给学生安排生活的内容,而是要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思想,避免因教学形式问题,限制自身教学方向。在《消费者权利》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王女士在超市买到的食品,发现过期食品,超市不予退款”的视频,营造出一个真正的维权氛围,并将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商讨如何正当的维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积极的交流与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认真的评估,指导他们采取恰当的维权措施,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增强自我成就感,并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手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教学方式;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生活”教学,就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在顺应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上,主要有:教师要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并结合其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并针对他们在近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选择;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调节。例如,有一班同学因为最近一次的健康大检查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低落,这对教师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讲课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去博物馆、请身边的榜样、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当义工,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三)充分运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在课堂上融入时政热点,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课堂上,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中,要把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对初中生进行法律教育,以提高他们在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的法治意识。

(四)开展有关的工作,开发生活型教学资源

在实践中,个案的数量很少,而德育与法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发现道德和法律的威力。所以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同学们自己去剖析个案的社会效应,从中得到哪些经验,并从伦理角度分析是非。老师要对个案进行评析,并根据学生收集到的典型个案,循序渐进地进行辅导。

比如,在《做负责任的人》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所作所为告诉别人,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例如,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收集起来,做一个勤奋的护士,没日没夜地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在此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精神进行了剖析。

结语: 因此,要使“生活”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就必须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从某种意义上提升他们的品德。

参考文献

[1] 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7(4):49.

[2] 谢燕原.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6):33-34.

[3] 黄怡.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8(1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