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往往由意象与非意象符号组成,这两种要素共同有机组成了一幅画面,供创作者进行艺术的构思与建构。然而因为作者对于意象的理解不同,也就造成了意象的多义性,正是因为这种多义性,才让诗词拥有了更多的个性,也让诗词具有了不朽的文学意义,人们在阅读了这些诗词后,对生活的认识也就多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一 事物自身的属性构造
使用话语分析手法分析古诗词的意象,我们首先要明白诗词中意象自身的所指是什么?也就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构造,这些才是作者选择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基础,否则我们就将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创造意象之后的能指是什么了。
例如我们熟知的杨万里的《小池》,其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里面使用了水的两个具象,一个是泉眼,一个是湖水,两者虽然都是水的具象,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形态,泉眼汩汩,聚少成多,一点点汇聚成江河湖海,让我们看到了水滴石穿的坚韧与积累的价值;而湖水涟漪,树阴映照在湖面上,让人内心无比畅快,这是湖水浩瀚给人带来的宽广胸襟之美,让读者很快就从泉水的画面,迁移到湖水的晴柔。
正因为水自身的多样情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水,所以,古诗词中对水的诠释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他们更是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了具象的水中,水汇聚成江海,一去不复返,更具有季节的属性,一江水正值春季,江水泛滥,而作者的愁与江水拥有相似性,都是绵延不绝的,又像春江一样不断上扬。而刘禹锡则是通过水来喻指情侣之间的爱恨离愁,更加让爱情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造就了诗歌若即若离的艺术感,也为诗词意境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的意象基础。
诗词正是借助事物自身的属性来进行延宕的,事物自身因为在作者所构设的意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读者要想了解诗词中意象的多义性,就一定要将意象的生活内涵理解清楚,然后再去洞察诗人所蕴含在这些意象中的情感,进而实现与作者精神方面的沟通。
二 情感赋予诗词意象的多义性
意象之所以可以产生多义性,与诗人的“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象本身不具有符号的属性,而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之后,它们也就拥有了丰富的所指,又进一步激活了诗词的内部结构,让诗词中的意象符号与非意象符号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最终统一为作者的创作服务。
每个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的背景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使用意象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这样导致一些意象的表意功能具有多元性,当然,这样的多元性有助于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艺术弊端。例如同样是面对明月,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他面对明月并非消极应对,而是选择举起酒杯与明月共饮,更是将影子也拉入其中,让诗词中的意象符号“月”与非意象符号“影”都活了起来,呈现出一副热闹的场面。
意象的多义性与诗人的不同阅历以及生活经验具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诗人处境的不断变化,他们赋予诗词中意象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诗词中意象多义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李煜的《长相思》中写到“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因为李煜被北宋关押拘禁起来,所以他诗词中的意象充满了愁怨之情,而这些意象的色彩往往十分萧瑟凄凉,给人一种情绪消极的感受。
古诗词中因为作者情感的不同,让诗词中意象的多义性变得更加明显,正是因为诗人情感的多元性,才能推动意象的不断丰富,最终让诗词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而不是一成不变。所以,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多义性,一定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诗词中意象所具有的含义。
三 意象符号的延宕性
古诗词中随着意象融入文学符号之后,也具备了符号的属性,因为意象符号具备一定的延宕性,这些延宕性有助于让意象的生命力持续下去,而不是被作者用了一次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意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意象的内涵保持基本的意思,但随着新的内容被赋予意象之上,意象的内涵就会形成一定的延宕性,让诗词意象的内涵发生变化。
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面写到了孙仲谋处,虽然写的是孙权这样的英雄,这里面却是被加上了限制语“无觅”,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忧虑之情。这个意象本来是指英雄的出现,这里却成为了讥讽南宋没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充满了惋惜之情。
古诗词意象随着诗人的灵活运用就能产生强大的延展性,特别是古诗词中的以乐写悲的手法,可以让悲情倍增,这样的手法让古诗词中的意象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又能让作者的情感抒发获得强大的表现效果。
例如岑参在《山房春事二首(其二)》中写到“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中作者本是极力描摹梁园的萧条景致,到最后却使用了别开生面的意象“花”,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然而这种生机却更加激发了作者的愁绪,然而这种手法却十分委婉,耐人寻味,让读者在乐景中实现更深刻的反思。
意象是古诗词中重要的符码,有了意象的使用让诗词文本的内含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也更加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最终让意象符号与非意象符号实现了有机的统一,让诗词这种文学文本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意义,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