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陈美江1 李思彤2 依闷3 李海霞4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省玉溪市,653100

摘要: 文章探讨了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分析古诗词的内涵、艺术特点及其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本文提出了将中国古诗词融入高校声乐思政课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文章表明,中国古诗词在声乐思政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高校声乐;思政课程;文化素养
DOI:10.12721/ccn.2024.1570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声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将中国古诗词融入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国古诗词与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相结合,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为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古诗词的创作强调意境的营造、意象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这些特点使得古诗词在声乐表现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这些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诗词与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的契合点

高校声乐思政课程旨在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声乐思政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首先,古诗词的音乐性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通过将古诗词融入声乐教学,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运用策略

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为了使古诗词与声乐教学有机融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以下运用策略与方法:

(一)精选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的古诗词

在将古诗词融入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古诗词作品。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政教育目标,选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古诗词,确保作品既能够满足声乐教学的需求,又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道德教化作用的古诗词,如《长恨歌》、《满江红》等,这些作品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

(二)挖掘古诗词的思政教育元素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哲理,这些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将古诗词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修养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声乐教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古诗词的背景、音乐和画面等元素,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古诗词歌曲演唱比赛,鼓励学生将所学声乐技巧运用到古诗词歌曲演唱中,提高其艺术表现力;还可以通过音乐会、音乐剧等形式,将古诗词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五)加强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在将中国古诗词融入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古诗词基础,同时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校还应注重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丰富的古诗词作品和声乐曲目,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声乐思政课程中。

(六)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为了更好地推进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高校可以积极寻求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与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进行合作,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同时,加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选择与整理适合的古诗词作品、挖掘古诗词的思政教育元素、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等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更多具有教育价值的古诗词作品,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提升声乐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四、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评价

   中国古诗词在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成效与思政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对学生学习成效与思政素养提升情况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1.古诗词知识储备增加: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2.声乐技能提升: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演唱,学生的声乐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古诗词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在练习和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气息控制、音准、节奏感等声乐技巧。

3.审美能力提升:古诗词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1.思想道德观念强化: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如诚信、孝顺、仁爱等,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中国古诗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3.社会责任感提升: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在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成效与思政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学生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推广这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思政教育意义的教学方式,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 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挑战与对策

  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挑战:

1.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可能难以理解。古诗词通常采用精练的语言,意象深远,可能需要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有较深的理解。

2.高校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对古诗词声乐可能缺乏兴趣。

3.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难题。

(二)对策:

1.增加背景知识介绍 :在教授古诗词声乐时,增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现代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声乐的兴趣。

3.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开始之前,明确思政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在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中的思想、道德元素。

4.建立评价机制 :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学习和探索古诗词中的思政内涵。

通过上述对策,可以更好地将中国古诗词融入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论

中国古诗词在高校声乐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教育功能,提高声乐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挖掘更多具有教育价值的古诗词作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开展实证研究,对古诗词在声乐思政课程中的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四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贾志伟;朴慧新;王欢.时代报告(奔流),2022(12)

[2]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陈柳江.中国音乐教育,2022(10)

[3] 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的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 王霞;刘宣妤.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02)

[4] “润物需有声”——红色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J]. 马亚囡.中国音乐教育,2022(06)

[5]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葛海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6] “四史”教育中的高校声乐教学设计漫谈——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之探微[J]. 张剑雨.大众文艺,2021(03)

[7]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理念下动画专业“声音叙事”课程的再设计与再实践[J]. 王凯翔.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

[8] 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元素三级体系构建[J]. 郭静;罗瑞;王沛;徐艺珊;郭宇濛.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9]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探析[J]. 谢霓.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

个人简介:陈美江,汉族,女,云南省昭通市,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