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医象思维及其应用探讨

杨文晨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 象思维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它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为基础,是辨证施治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以中医象思维的传承为基点,对中医象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望对我国中医技术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中医;象思维;应用
DOI:10.12721/ccn.2025.1595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中医药学是我国数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这是独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象思维的概念是在20世纪由王树人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象具有流动和转化的特征。几千年来,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思维,并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中医中,象思维可用于辨证施治,并贯穿于经典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中,展开对象思维的进一步研究,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象思维的概念介绍象隶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概念,它在《周易》中表现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的自然之象,以此为依据构建出了八卦之象,展现出了世间万物及其独有的运动方式。世间事物即便错综复杂,但均可运用《周易》之象来推演出规律,中医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因此,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医学理论,属于指导思想,通过将病者的病理资料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去类比分析,从而洞察病症,并准确寻找到疾病的破解之法。

1.1物象、意象、道象

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科学范围以外的一种思维产物,因此我们很难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这属于一种类似概念的观念。所有事物外在表现的征象都是象,具体包括物象、意象和道象三种。所谓物象就是事物外在的客观形象或者现象,意象指的是经过思考,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象归为一类,是一种抽象的形象。道象反映出的是事物之间的规律,也就是规律之象。比如,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研究,总结出了“木火土金水”这五类具有自然界代表性的物质,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相对应的推演病症及治疗病症的法则[1]

1.2表观、内观、因观

表观、内观和因观共同构成了较完整的医学体系。疾病反映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是因”、“是病”和“是态”。表观的目的是改变宏观的因态,内观是为了治疗疾病,将矛盾解决,因观的目的则是彻底消除致病的因素。可以说,所有事物都对应着一定的象和规律,并且按照某种规律进行运动,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出现病态。因此病态往往会以形象为依据,规律其实就是形象的抽象化理解。中医善于表观和因观,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对临床治疗给予准确的指导。

1.3构象、比象、抽象

理解象思维,对于中医学习者熟悉并融会贯通各类中医理论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的初学中,需要接触到阴阳五行学说,理解难度较大,更需要借助象思维,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构图,化抽象为形象,才能学的事半功倍。比如,通过将大自然中的图像有规律的整合起来,理解天人相应的规律以及五行阴阳、气血精津等理论。在中医临床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获取物象,并通过取类比象来辨证施治[2]。比象和抽象要求中医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总结规律。

2. 中医象思维的应用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临床的两个主要环节。辨证也就是分析判断病症,通过收集病人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寻找到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和疾病性质,给出概括性的总结。论治以辨证为根据,给出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象思维是始终贯穿和体现的。

2.1唯象辨证

要想在中医临床中做到灵活、透彻,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功底,更要掌握象思维。在临床中,对疾病的观察忌片面化,要做到全面了解,就要借助象思维,平实以论之,实事求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过程中,所获得的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均与自然界中的象是相对应的,利用象,可将人的病理状况与自然界中相对应的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人体内的津液和精血对应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泊;体内的阳气对应太阳;胃气对应大地土壤。畏寒喜暖为寒,肤麻肢颤等为风,头身困重,腹胀脘痞为湿[3]。有了这样的对应,就能依照自然规律来诊治疾病,有了象思维,无数的中医学子才能更好的学习,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最终有所成就。医者,要“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只有无所不通,无所不用,才可以参与临床诊治的工作。有学者总结出了象诊之术在望、闻、问、切中的体现具体包括望体象、面象、手象、舌象;闻气象、声象;问隐象;切脉象,此外还有观内象,参微象。象诊的特征是举一反三,将患者的面象、手象、气象、脉象等诸象综合起来,更加准确的推断。

四诊的原则就是唯象,唯象是形神的统一,是创新的根源。要做到象中有数,掌握病中象的基本规律,并用医学理论进行诠释,如此才是辨证之道。古今的中医学家十分重视脉诊,寿小云教授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传统中医脉学理论与各民族脉法进行了融合,将辨证与辨病相统一,最终提出了五部脉法,确立起了中医的心理脉学理论,由此也将病症结合的脉象推到了发展的新高度上[4]

2.2唯象论治

象思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服务于临床,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基本的原则、方法和手段。而象思维本身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现如今,以“郁、热、虚、损”为病理变化特征的糖尿病患者已经不再适用于三消理论,糖尿病与消渴也不再划等号,这主要是由于象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过去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身材消瘦、多食,而如今则变为了多食、身材肥胖,象的改变使辨证治疗的思路也需要随之改变,这便是唯象论治的思想。从《周易》中我们即可看出象思维对方药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它在中药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就是象思维的深刻体现。此外,在著名中医论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象思维的大量体现,在解释各类本草命名的过程中,运用了本草的形之象、态之象、气味之象和功效之象,显得更加通俗易懂。类比象思维方法具体运用于“以脏治脏”,“以皮治皮”中。一些植物草药的茎部内部为中空,这类药物往往有通达的作用,“诸花独生”和“诸子独降”分别为取药花上升以及取子为下降之意。水蛭是一种可吸人血液的动物,可钻通血脉,因此它也被用作中药,作用为活血化瘀,破血通经,这就是取象类比的体现,而临床实践证明,水蛭的确在该方面具有确切的功效。肉桂柔嫩的枝丫被称为桂枝,具有温阳行气、温经通络的作用。此外,象思维在方剂之中也处处有所体现,比如玉屏风散、白虎汤、小青龙汤等等。在传统中医疗法针灸中,需要对应各个穴位去治疗,而太阳穴、涌泉穴、丹田穴等也均是象思维的体现[5]。这种思维既能够取象比类,也能够“观一叶而知秋”,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可将抽象、晦涩的中医理论变得富有形象化。

3. 中医象思维的发展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是最主要的思想,其中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的世界观更是古人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体现。从古人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思维偏重于感性,并且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中医中的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它在古代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与其说象思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不如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框架,古代优秀的哲学家是在对取象比类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和实践的基础上,才得出了各种各样的哲学结论。因此我们应该说,象思维是我国独有,并且可以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国的传统思维下,直接比类更受推崇,直觉领悟更受肯定,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在中医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局限性,比如难以重复、模糊不清等,这也成为了制约象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当下以及未来,要想推动中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利用科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从古代的思辨式论述中摆脱出来,这需要现代科学的支撑,也需要广大学者和临床专家们重新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医思维模式。最终目的是利用传统的中医象思维,以长期总结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科技设备的推动下,抓住内在核心,更好的探究疾病的本质,精准、高效的解决临床问题,提高医学成果,造福于民,这是新时代下,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前提。

4. 结语

象思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指导,其实运用中医理论治疗疾病就是观象、辨象、类象的过程,并以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推演出脏腑、四诊、理法和方药之象。象思维应不断传承,并在未来融入创新元素,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当代的中医学学习者能够高效掌握,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维辰,陈锐.浅谈中医象思维及其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v.35(02):7-10.

[2]张娜,郭霞珍.浅谈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6(6期):753-755.

[3]史业骞,初杰.浅谈象思维在认识中药功效方面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4):1163-1165.

[4]谢森,韩国林,王忠茂.浅析象思维在中医上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042(004):726-727.

[5]李定祥,彭珣,郭芮,等.浅谈"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20,039(002):40-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