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刘海燕

海丰县附城镇南湖小学,516400

摘要: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肩负着传道授业的职责。传统文化同学科知识一样都需要得到传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教学学科内容,还要挖掘与其关联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实现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的同步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整体文化素养。本文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例,认为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将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高尚品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数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38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中国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教师将其融入数学课堂中,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应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小学生在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成长动力。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此创设传统文化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

(一)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这是他们在社会全球化与数据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目标。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使每个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积极分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路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反馈,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以此提升数学课堂的育人效果,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素材,比如树雕、图腾等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文化元素,哪怕是现阶段小学生时常运用的汉字语言,也是由特殊的符号逐渐演变而成的,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与丰富内涵。在不同的特殊图形符号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源头把握数学知识,切实体会到图形的含义和数学的美妙,便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自愿加入弘扬传统中国优秀文化的队伍中,从而完成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切实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数学教师对于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未对此教学要求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将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时,没有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依旧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另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引入比较生硬,没有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单调,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依旧是围绕着数学知识来进行学习。其次是教师挖掘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相脱离的,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对教师所挖掘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样的渗透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目标

政策文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多次提到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算盘、印章、剪纸等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感知与体悟具体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养层面的目标。

(二)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纳入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隶属于数学学科的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材在四个学习领域中均编排了大量关于我国数学文化的内容,涉及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典籍等,如对祖冲之、刘徽、杨辉等数学家典故的介绍,对算盘、算筹记数法、七巧板、《九章算术》等的呈现。二是数学学科范畴以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如古代建筑、剪纸、印章、京剧脸谱等插图,以及对农历、二十四节气等的介绍。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材中数学文化方面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材料展开深度解读,进而在教学中体现。例如:多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介绍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等知识性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你知道吗”板块,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算筹,介绍相关数学家的经典著作和他们与数学的故事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这些素材启发学生思考数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品格。

其次,教师要清晰地识别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以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有意识地将其融入教学中,而不是一带而过。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一课蕴含着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如教材插图有北京、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6个省份的代表性建筑,以及天坛、内外铸字的北京大钟寺永乐大钟等,教师要理解教材插图的编排意图,适时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认识大数的同时感悟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创造,培育家国情怀。

最后,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有时是隐性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开发与利用。如,在货币单位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挖掘纸币上的风景名胜、少数民族服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可以引入货币单位的统一、古钱币等相关素材,丰盈学生的文化底蕴。

3.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除课程标准给定的案例、主题活动,以及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外,仍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适合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展开教学,更好地发挥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第一,将古典诗词融入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教师可以将孟浩然《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中“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诗句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诗句中的“千里”指路途遥远,指向路程的概念;“俄顷”的意思是一会儿,指代时间。“千里在俄顷”直观地体现出船航行速度之快。短短一句诗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巧妙联系起来,为学生在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含义及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语言文字之美、融通学科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第二,结合剪纸等传统工艺品传递数学之美。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教师可以结合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开发地域性中华优秀传统化文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各类蕴含数学教学价值的物质文化载体,学习图形与几何等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结合地方传统剪纸工艺,如常州刻纸、扬州剪纸、水族剪纸、定西剪纸等,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借助本地传统剪纸工艺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第三,结合传统游戏设计数学学习活动。除了幻方、华容道、孔明锁、九连环等经典的传统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滚铁环、翻花绳等传统游戏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借助滚铁环游戏体会圆的特征;在“东西南北”折纸游戏中体会方位的概念;结合翻花绳游戏,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图形变换;在“跳房子”游戏中深化对数字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石头、剪刀、布”游戏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结合相关条件体会“可能、一定”等词语的内涵。

(四)结合数学故事,进行情感教学

数学的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虽然数学知识是理性的、客观的,但是学习数学的态度和观念是主观的和感性的。情感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中的内容。情感教学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数学教材中,数学家的故事是承载情感教学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遇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挖掘数学家故事背后的价值导向,促进学生正向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朱世杰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知识都是古人留下的财富,让学生意识到在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人依旧可以排除万难而研究出数学成果,为我国的数学发展做出贡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只要不怕困难、努力付出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样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会砥砺前行,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具有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是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数学学科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等待着教师的深度挖掘。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多的学习渠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有效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彦涛.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2,(06):90.

[2]侯应娣.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2,(12):59-61.

[3]吴骏,曾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2):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