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韩熙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 目的探究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后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本院心胸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经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在术后康复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参照组则进行基础护理,对比康复效果。结果 试验组术后10天的单位时间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血氧饱和度比参照组高,呼吸频率比参照组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试验组术后有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参照组的15.38%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测评中,SF-36量表指标评分比参照组高,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全方位推广。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心胸血管外科手术;康复治疗
DOI:10.12721/ccn.2022.1571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心胸血管外科在医院中是重要科室,患者以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为主,病情严重的患者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手术存在创伤,手术时间比较长,加之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本身的组织愈合能力、代谢调节能力、免疫力、器官功能等减退,所以术后更容易发生并发症,还会降低呼吸功能,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要在围手术期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早期护理干预是一种以优化术后康复效果为目标的护理模式,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贯穿手术前后,清除各种对影响康复的危险因子,实现康复目标。本院为了确定在心胸血管外科手术中这一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而进行了此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到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均筛选自2021年2月-2022年2月,是同期在本院实施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治疗者。研究分组时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年龄36-78岁,均值(55.63±4.75)岁,其中17例为女患、22例为男患,手术类型:8例食管手术、8例肺部手术、7例纵膈手术、5例腹主动脉瘤手术、7例深静脉血栓手术、4例其它手术;参照组患者年龄35-76岁,均值(55.17±4.24)岁,其中16例为女患、23例为男患,手术类型:7例食管手术、10例肺部手术、8例纵膈手术、5例腹主动脉瘤手术、6例深静脉血栓手术、3例其它手术。各组患者上述基本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同时,本次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1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标准;②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史;③为患者和家属说明研究详情后,同意签订协议书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外伤史者;②伴随脑血管疾病,或有相关疾病史者;③严重的肾脏、肝脏等器官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护理措施,内容:术前协助完善相关检查项目;术前进行知识宣教,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术后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及病情发展;指导患者术后规范用药、早期运动、合理饮食等。

试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护理方案制定:手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方案制定中将患者的体验和感受放在首位;在执行过程中也需不断的根据患者具体变化做调整,优化护理措施。

1.2.2 术前心理干预:与患者和家属充分交流,并以最优的沟通方式讲解手术安全性、手术流程、术后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家属对相关知识有充分认识后,才能做好心理准备,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和紧张感,提高康复信心,避免不良情绪对手术及术后康复产生影响。

1.2.3 术前训练:手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排痰训和呼吸功能训练,这样能够提升呼吸能力,确保术中呼吸畅通,减少呼吸能耗,也有利于呼吸频率在术后更快的恢复。

1.2.4 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医护人员在手术前为患者和家属介绍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提前制定应对术后并发症的准备,患者在术后有异常症状时,立即安抚情绪,并告知医生,积极处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2.5 术后无菌控制:术后更换敷料等各项护理操作均需要严格执行无菌化原则,同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降低伤口感染率。

1.2.6 术后疼痛护理:麻醉消退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受,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轻疼痛,比如:进行听歌、看电视等娱乐活动;还可以通过肢体按摩来缓解不适感。

1.2.7 术后用药指导:术后患者还需要持续的用药治疗,不同患者所用药物不同,所以需要将药物相关知识告知患者,让患者熟知正确的用药方法;并了解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自我监测,有不适症状时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做对症处理。

1.2.8 术后康复指导:①呼吸功能训练:护理人员示范呼唇呼吸、腹式呼吸方法,以及呼吸保健操,再指导患者自行练习。还要指导患者在咳嗽时用手保护好伤口,进行有效咳痰,排出分泌物;如果痰液黏稠可以先进行雾化,经过稀释的痰液更容易排出;若患者自行排痰困难,可以在其呼气时叩击胸背,通过气流作用,将松动的分泌物排出。②运动功能训练:监测患者术后恢复进度,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锻炼,包括:翻身坐起训练、躯干肌主动训练、被动摆髋训练、主动摆髋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还要有顺序、有目的性的展开下肢持重训练,加快机体功能康复速度。但在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的展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符合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避免运动过度或过度劳累。

1.2.9 术后生活指导:强调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生活中的各种禁忌事项要积极配合。比如:禁止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禁酒,禁止熬夜;而是保持规律的生活,每天睡眠充足,饮食要清淡,多进食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限制高盐饮食,并控制脂肪和蛋白质摄入。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后10天对各组患者展开呼吸功能评估,指标包括:单位时间通气量、肺部最大通气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

1.3.2 统计各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包括:皮下水肿、纵膈摆动、复张性肺水肿、腹腔内感染、肺不张等。

1.3.3 术后3个月对各组患者展开生活质量测评,测量量表为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分为八个测评项目,分别是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总体健康,根据患者健康程度进行测评,每一项的最高评分均为100分,生活质量好得分高。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4.0软件整理数据,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为t,用(x̄±s)描述,计数资料的检验方法为x²,用率(%)表示,检验值P<0.05时,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情况

试验组患者术后10天各项呼吸功能评估指标均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情况(x̄±s)image.png2.2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术后仅有2.56%的患者发生并发症,与参照组的15.38%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n,%)image.png2.3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

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量表中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3

表2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x̄±s,分)

image.png3 讨论

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大部分是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通过手术可以去除病灶,但是手术部位特殊,术后需要慢长的恢复过程,在此期间存在非常多的不安全因素,会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甚至导致预后不良。所以,要在临床护理中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即便是发生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降低并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为患者术后康复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有科学的护理方式,以保证护理质量;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拥有夯实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的人文护理理念,在护理中尽职尽责,并保持严谨的态度,才能严格执行护理方案,为患者术后康复保驾护航。

早期护理干预是在“早期康复”基础上发展出来护理方式,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广泛青睐,与手术治疗相配合,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治疗程序。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并在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前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干预,比如:术前的排痰和呼吸功能训练,能保障术中患者呼吸能力,降低手术风险;术前并发症预防及无菌控制等措施,可以让患者远离会影响康复效果的危险因子,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优化康复效果提供条件。在本次研究中,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术后10天的单位时间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恢复效果均优于参照组(P<0.05);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却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胸血管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康复治疗效果,值得全方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