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花鼓灯文化发展现状
(一) 艺术特征
花鼓灯文化集舞蹈、灯歌、锣鼓为一体,早期盛行于淮河流域。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现如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位于中国南北交接处的地域特点使其融合了南北方优秀文化,享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的美名。其舞蹈动作热情欢快、洒脱奔放;其灯歌婉转动听、极具地方特色;其锣鼓乐器形式多样,鼓点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直击人心。“巾”“扇”的融和使其灵动形象;其服饰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在款式、装扮、纹样、色彩等方面颇具特色。其题材内容丰富,包括祈福祝愿、爱情婚姻、伦理生活等,反映了淮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及劳动场景,表达了其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寄托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二) 保护与传承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花鼓灯于2012年作为传统舞蹈类别被收录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文化自信价值,在淮河流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以灯班“口传身授”为主,艺人个体办班、花鼓灯训练基地传承为辅,具有群众性、直接性、创新性等特点。由于其地域发展、文化背景、传承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花鼓灯文化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凤台派、怀远派、蚌埠派三种流派最具影响力。为了继承和弘扬花鼓灯非遗文化,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重视,颁布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条例》等一系列保护政策。随着数字网络时代不断发展,传统的花鼓灯文化仍面临:外来文化及城市文化冲击;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重视程度不足,扶持力度小;演出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等困境。
二、 花鼓灯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文化的经济效应体现在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两方面。直接促进表现在通过对传统工艺、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间接促进表现在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一)文化消费
通过对花鼓灯文化开发利用进而创造经济价值。在花鼓灯演出消费方面,安徽省大力实施舞台艺术创作“112”工程,即泗州戏剧院和花鼓灯歌舞剧院两家国有院团每年分别打造1部有较大影响力的剧目、10台一般性剧目、下基层演出不少于200场。以及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公共文化场馆,及“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等活动,通过花鼓灯艺术演出,带动消费。
开展花鼓灯艺术节、展演周,促进文化消费。截止2021年,安徽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已开展30届。花鼓灯艺术展演周每两年举办一次,已形成常态化的品牌活动。利用花鼓灯特色文化,为文化经济交流融合搭建平台。一方面,举办艺术节吸引旅游,带动衣、食、住、行、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来投资,以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
建设花鼓灯文旅产业。现存的花鼓灯嘉年华是以花鼓灯文化为特色的现代化主题乐园,其内部到处可见花鼓灯文化元素,对保护、传承、发扬花鼓灯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花鼓灯嘉年华等文旅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周边基础建设形成投资效应;带动门票收入、餐饮及购物等消费;能够拉动周边地产投资及消费效应,如能够吸引民宿投资等。
(二)文化投资
物质文化消费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通过塑造经济主体的经济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花鼓灯文化被认作悲剧人生的喜剧表现,寄托了淮河两岸人民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文化,是融合了南北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扬传承花鼓灯文化,保留花鼓灯文化相关文物资料,培养花鼓灯文化传承人,安徽省陆续建立花鼓灯学校、中国花鼓灯博物馆、花鼓灯传习所等公共文化场馆,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对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所帮助,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 花鼓灯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内涵挖掘力度不足
如今,花鼓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表现形式陈旧、单一,如中国花鼓灯博物馆馆内以静态展览为主,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创纪念品缺乏文化内涵,创新创意不足,表现形式雷同。[3]花鼓灯艺术节等节事活动影响力不大,缺少整体规划,难以形成品牌特色。花鼓灯嘉年华乐园等文旅产业可游览性不强,停留在表面观光,缺少互动及活态传承,未能把花鼓灯独特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形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文化产业稀缺,缺少产品特色
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有关花鼓灯文化相关产业十分稀缺,存在着对花鼓灯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转化意识不足的问题,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十分匮乏。现有的花鼓灯文化产品存在着针对性弱、表现形式浮于表面、所含文化内涵较薄弱等问题,多数产品仅将将花鼓灯相关图案印刷在产品上,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吸引消费者,其相关商店、体验店寥寥无几。
(三)开发重视不足,缺乏资金投入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花鼓灯非遗文化保护得到一定重视,但存在着“重申报、轻开发”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花鼓灯文化开发受限。投融资渠道较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出资,而政府对花鼓灯非遗项目的扶持重在对传承人扶持,且力度较小。由于花鼓灯文化的“非物质”性,使得社会投资者难以对其价值评估。同时花鼓灯文化受众范围、规模较小,其带来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应较低,以及外来文化冲击,消费者偏好变化迅速、投入回报低因素,导致投资者对花鼓灯文化产业信心低,投融资困难。
(四)知名度低,营销宣传不足
花鼓灯文化仍存在着知名度低、宣传营销手段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于花鼓灯文化自身宣传文化宣传力度小,面临着无人传承,受众流失严重的难题。另一方面在于花鼓灯文化相关活动宣传不足。据调查,在花鼓灯艺术节开展过程中,宣传途径仅依赖地方传统媒体宣传,其传播范围小,效应低。新媒体传播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推广,形式单一。
四、 花鼓灯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一)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内涵
对花鼓灯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政府起带头作用,联合花鼓灯文化传承人及社会有关团体,研究其特色文化内涵,挖掘花鼓灯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品牌价值等内容,理清其历史渊源、文化发展脉络。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发具有花鼓灯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加花鼓灯文化载体,丰富艺术表现形式。要注意花鼓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外来文化的引入导致花鼓灯文化失去了其自身的魅力。
(二)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花鼓灯文化,发展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依托花鼓灯特色文化,整合其资源,使其最大程度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大对花鼓灯衍生品、纪念品的研发,提高其旅游附加值,打造具有花鼓灯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如大禹治水传说,树立花鼓灯城市品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现有花鼓灯艺术节为主导,设立文化节、文化赛事等活动,树立特色品牌,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推动花鼓灯文化与地方经济双向发展。
(三)加大文化投融资力度
加大对花鼓灯文化的开发,解决投资资金匮乏是花鼓灯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政府要加大对花鼓灯文化产业化的投资和用资支持,在花鼓灯传承发展、产业发展、文化企业培养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出台花鼓灯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引导政策,制定花鼓灯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及社会投资者等民间资本参与到花鼓灯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资本进入门槛,建设多元投融资途径,完善花鼓灯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推动文化经济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
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主题乐园、数字景区、数字化文化产业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将花鼓灯文化资源融入网络,打造“线上文旅”新模式。利用5G技术、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机遇,挖掘消费者偏好及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感和参与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花鼓灯文化的宣传推广,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主流新媒体共同推广,做到线上线下共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琨.安徽花鼓灯锣鼓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J].艺术评鉴,2020(21):1-3.
[3] 唐桦. 中国花鼓灯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D].安徽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