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为多发的自身免疫疾病[1],患者在病症的初期常表现为关节肿胀、晨僵、疼痛等情况,伴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将会进一步恶化,致使关节功能丧失等。临床上为缓解患者的症状,常给予西药进行抗炎、消肿等,但是其预后并不理想,患者的疼痛感受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缓解。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中药蒸汽浴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加强治疗效果。进一步研究该治疗措施效果的不同,此次研究给予观察组参与研究20例对象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探讨其效果。
1 研究资料、方法
1.1研究资料
择取我院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研究对象选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观察组分为20例、对照组分为20例(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研究患者51岁-67岁为年龄范围,均值(55.31±3.25)岁,女10例、男10例,病程1年-5年,均值(2.36±0.15)年;观察组研究患者50岁-66岁为年龄范围,均值(55.35±3.34)岁,女9例、男11例,病程1年-4年,均值(2.41±0.26)年。此次研究中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②此研究对象意识处于正常状态,能够顺利实施研究的配合;③此研究中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属于自愿加入;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对象;②患有血液性疾病、重大感染的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干预。对患者自身的病情进行评估后,针对其不同的病症类型,给予相应的西药治疗干预。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秋水仙碱,一日两次,一次一至两片,以及吲哚美辛药物,一日三次,每次剂量为25-50mg。
观察组予以中药蒸汽浴治疗。实施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蒸汽浴治疗。在进行中药蒸汽浴治疗之前,评估患者的临床指征,对于孕妇、高血压、月经期患者不宜实施治疗。煎煮羌活、茵陈、荆芥、水菖蒲、艾叶、益母草、绞骨草、防风、土薄荷、桂枝、麻黄、苍耳子、苏叶、蛇床子等药物,并在药材保持蒸汽的状态下,将其放置在患者的患处。严密观察药液的蒸发量,注意定时将清水注入,每日两次。
所有患者均持续实施两个星期的治疗干预[4]。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评分:观察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研究展开过程中,患者自身疼痛感受的变化,0-10分,分数高则痛感强。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选用 SPSS 26.0 计算软件处理,检验方式是“x̄±s”、t值;计数的结果则用“%”表达、X2检验,P<0.05表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比对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后的数值,观察组(3.84±0.63)分低于对照组(5.79±1.47)分(P<0.05)。数据如表1。
表1疼痛评分比对[x̄±s;分]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常见的疾病,属于免疫性疾病的一种,伴随病情的发展,将会侵犯患者的机体器官组织、手脚小关节等,并伴有关节处剧烈的疼痛感受,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情节严重的患者甚至会产生关节功能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为改善这一情况,需及时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干预,临床上常针对患者的症状[2],展开抗炎、止疼等药物干预,但是长期实施效果欠佳。中药蒸汽浴治疗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且副作用较低,较为安全,预后效果更好。
本次研究中,对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患者在展开治疗干预之后,其疼痛感受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郑丹宇、余慧玲、周海燕[3]一文中的结果相似,证明中药蒸汽浴治疗效果较好。通过对羌活、茵陈、荆芥、水菖蒲、艾叶、益母草、绞骨草、防风、土薄荷、桂枝、麻黄等药物的煎煮,利用其蒸汽进行药浴,有效促使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抵达患处,提升疗效。艾叶、麻黄等药物通过蒸汽浴干预,能够进一步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祛寒、除湿、通经络等功效,有效改善关节处肿胀等情况,并积极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以上综合可证,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展开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措施,成效更好。干预能够将患者的疼痛感受显著缓解,对比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干预措施效果,更适宜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庞欣怡,于畅,张力丹,等. 中药及民族药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2022,13(6):92-95.
[2]阿尔达克,道肯. 哈医药浴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2,32(13):127-129.
[3]郑丹宇,余慧玲,周海燕.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2023,38(13):2649-2650,后插1-后插2.
[4]王森林,张英,沈括,等. 基于"祛瘀通痹"治则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5):157-160.
作者简介:张文婷(199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主治医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中西结合临床
*通讯作者:邹永玲(1979-),女,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主任医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中西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