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加快城区人口聚集背景下在宜大学生毕业留宜对策研究

赵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 2024年1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城区人口集聚的若干措施》,在加快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向世界级城市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提出高度重视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在人口聚集目标下,在宜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施策人群,如何吸引并留住在宜的高校毕业生,增加对留宜发展的认同,提升毕业后留宜的意愿,成为宜昌未来高质量发展人口战略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宜昌;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24
基金资助:宜昌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加快城区人口聚集背景下在宜大学生毕业留宜对策研究,课题编号:ysk24ybkt130
文章地址:

高校毕业生作为城市发展蓝图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选择直接影响城市的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创新升级。如何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通过多维度的策略,增加他们对留宜发展的认同感,提升毕业后留宜就业的意愿,成为紧迫任务。

一、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调查分析

为了解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的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式,对多所在宜高校的毕业生进行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宜昌市3所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200份,回收率100%。同时,开展毕业生访谈,获取更详细、深入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

1.专业分布。对象涵盖工科、理科、文科、医科等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医科和工科毕业生占比较高,分别为35.2%和26.8%。

2.留宜意愿。调查统计,约54.9%的毕业生有留宜就业的意愿,32.6%毕业生未做过在宜就业的打算。

3.影响因素。留宜就业的因素中,就业工作机会、熟悉的学生生活环境、家庭因素位列前三,分别占比37.3%、32.1%和15.7%。此外,生活成本、城市环境等也对毕业生留宜就业决策产生影响。

二、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意愿现状

(一)现状分析

1.对宜昌市就业机会的认知。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宜昌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就业机会,但在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方面的发展相对不足,就业选择有限。

2.对宜昌市薪酬水平的期望与差距。毕业生对宜昌的薪酬水平期望较高,而实际了解到的薪酬水平难以满足他们的期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留宜就业的积极性。

3.对宜昌市生活环境的评价。毕业生对宜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成本较为满意,但认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娱乐活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率不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在宜高校毕业生中的外地生源对宜昌的认同度偏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滨江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但宜昌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城市或是省会武汉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占优。加上大学生身处校园与外界接触不多,对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改善感受不深、认同感不强,使得他们留宜意愿不高。

2.产业对人才集聚吸纳能力不足。调查显示,52.2%的毕业生认为宜昌“职业发展空间不大”;51.4%的毕业生认为宜昌“就业选择的企业不够丰富”。48.6%的毕业生认为,宜昌企业在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外向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我市产业集成程度还不够高,新兴产业成点不成链,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产业对人才的承载力不强,吸纳毕业生能力不足。

3.就业创业政策效应没有充分释放。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城区人口集聚的若干措施》《加快城区人口集聚有关住房支持措施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留人政策,引导毕业生留宜就业创业。但受政策吸引力和宣传不充分等多种因素影响,政策在大学生中知晓率不高。调查显示,我市出台的大学生留宜就业创业方面的贷款政策、补贴政策、租住房政策等,近50%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太了解”。我市全国首创为在宜就读的大学、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学生建立住房储备金账户,在在宜高校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热议,但学生对此认知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政策效益不凸显。

4.部门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市人才办、人社局、团市委等部门在宜高校开展政策宣传和专场招聘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创业项目遴选活动,营造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但实际效果来看,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手段还不够丰富,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体推进、尽力留人的良好局面。

三、提高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率的对策

在宜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留宜意愿的关键,在于增强学生对本地就业环境的了解、提高职业竞争力、深化情感连接及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以下策略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便着手实施:

(一)重视教育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与宜昌主导产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与地方企业、行业等建立联系,提前感知行业动态与就业前景。同时,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工作环境,了解行业标准,提前适应职场,同时让实习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直接留用来留取部分人才。

(二)构建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的体系。设立职业发展中心,提供定制化的职业咨询、简历辅导、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通过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提升他们在宜就业的信心和能力。此外,举办职业博览会、企业开放日、行业调研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与本地用人主体面对面交流,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度和互动性。强大的校友网络,邀请在宜昌就业的校友回校分享经验,担任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行业动态等方面的指导,增强学生本地就业的信任感和期待值。

(三)政策宣传与激励机制是重要杠杆。政府和高校联合开发信息平台,集中展示留宜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学生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信息。定期开展校园宣讲,宣传宜昌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学生认识留宜工作的实惠与机遇。同时,探索灵活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留宜毕业生定制化的职业晋升路径、税收优惠、人才公寓等政策,增加宜昌就业的吸引力。

(四)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的构建不可忽视。组织丰富多彩的城市参观研学、城市文化体验、社区实践项目,让学生深入城市各行各业、城市发展各个环节,了解宜昌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增强对宜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考虑将宜昌视为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首选之地。

(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在就业创业相关的创新竞赛、孵化器项目上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为宜昌的经济发展贡献新动力,同时增加留宜的可能性。

(六)建立信息透明化的就业创业平台。建立针对在宜高校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本地的招聘信息、招聘会动态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个性化的职位推荐,强化他们在宜就业的匹配效率。

四、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促进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的策略,认识到优化留宜服务、强化校企合作、提升职业培训质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重要手段。研究强调,要实现毕业生留宜,需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机会丰富、支持有力的就业创业生态系统。未来,随着内外环境变化,对策也应随之调整和完善,确保持续有效,为宜昌乃至更多城市的人才战略提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东.地方高校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才智,2023,(14):125-128.

[2] 池海标.促进在金华高校毕业生留金华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7):32-33.

[3] 张嘉倩.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13-14.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07.

作者简介:

赵敏(1988—)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大学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卫生健康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