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等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评价体系,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的生态网络
(一)师生互评:教学相长的评价纽带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评价伙伴。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表现时,应注重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与创新思维,同时以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改进不足。学生则可以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优化,形成师生互评互促的良性循环。
(二)生生互评:合作学习的评价助力
小组合作阅读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评具有独特价值。学生可以从同伴的阅读视角、阅读策略运用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小组讨论阅读心得时,评价同伴对文本理解的新颖观点、资料收集的丰富程度以及交流表达的清晰流畅性,通过互评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升阅读素养与合作能力。
(三)家校共育:家庭与学校的评价合力
家庭是学生阅读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参与阅读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学生课外阅读表现的一手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阅读兴趣的变化、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情感的体验,并通过家长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建议,在家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实现家校评价的无缝对接与协同育人。
二、打造多维度动态评价的方法矩阵
(一)阅读日志:心灵成长的评价记录
鼓励学生撰写阅读日志,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教师可以定期查阅阅读日志,了解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脉络、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阅读困惑的解决过程。通过对阅读日志的评价,教师能够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与思维引导,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的空间,促进其阅读素养的自我提升。
(二)情境表演:情境化的阅读评价舞台
将阅读文本转化为情境表演,是一种生动直观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对文本人物的理解、情节的把握以及情感的体验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在评价情境表演时,不仅关注学生的表演技巧,更注重其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诠释、对人物性格的精准塑造以及在表演过程中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的展现,使阅读评价充满活力与趣味。
(三)数字化阅读平台:大数据驱动的评价助手
借助数字化阅读平台,如在线阅读软件、电子图书馆等,收集学生阅读行为数据。包括阅读时长、阅读频率、阅读偏好、答题正确率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刻画学生阅读能力画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评价依据。例如,平台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数据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提供个性化学习任务与评价反馈,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阅读教学评价。
三、设计契合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评价内容体系
(一)低年级学段:阅读启蒙与兴趣奠基
关注学生对绘本、童话等简单阅读材料的直观感受,如对色彩、画面、故事情节的兴趣反应。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的初步理解能力,以及对简单文字符号的认读与识别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养成定时阅读、爱护书籍、专注阅读等良好习惯。例如,观察学生在阅读时间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否能正确翻阅书籍等行为表现,为阅读素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年级学段:阅读能力与思维进阶
在学生具备一定阅读基础上,深入考查其对文本细节的捕捉、主旨的概括以及对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通过设置分析性问题、比较阅读等任务,评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重点评价学生对预测、提问、总结等阅读策略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程度。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观察学生能否主动提出问题、尝试预测文本发展方向,并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的能力。
(三)高年级学段:阅读素养的综合提升
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局限性,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与评价。通过撰写书评、开展辩论等活动,评估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科学、历史、艺术等。通过阅读科普文章、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描写等,评价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态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四、强化评价结果的深度应用与转化
(一)精准教学决策:评价结果为教学导航
教师应深度挖掘评价结果背后的教学信息,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评价数据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例如,如果发现某班级学生在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面存在普遍不足,教师可以增加文学鉴赏课程的比重,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赏析教学,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使教学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精准高效。
(二)个性化学习规划:评价结果为学生赋能
依据评价结果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阅读项目、学术研究性任务,鼓励他们挑战更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对于阅读困难学生,制定分层递进的阅读辅导计划,如从基础阅读技能训练到阅读兴趣激发再到阅读策略指导,逐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阅读自信与能力,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三)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结果为教育把脉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评价结果作为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分析区域内学生阅读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校际差异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据此制定区域教育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与均衡发展。
五、结语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和完善评价体系,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华洁.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活动优化小学语文阶段性评价[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112-114.
[2]杨磊.小学语文阶段性评价的三种实施路径探析[J].语文建设,2024,(22):9-13.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3.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