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促进中小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研究

刘孟

南阳市油田第七中学,473132

摘要: 中国文化起源并传承发展于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在以树立并弘扬文化自信为目的之一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学.科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还要在学科教学环节全面渗透文化教育,推进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与智力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自己在英语这一教学岗位上任职多年总结的经验,重点探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各位英语教师渗透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关键词: 中小学;中国故事;英语文化
DOI:10.12721/ccn.2024.1570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国国家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的,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这一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中华文化渗透于各学科教学环节,是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英语教学环节渗透中国文化,以英文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能从国家和世界两个角度,训练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学习理解的能力,并坚定学生的国家与文化立场,对外防止文化恶意渗透,对内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在让学生训练掌握一门用于交流语言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推进德育与智育协同进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国文化,是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课题之一。

一、中国故事选择要点

(一)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故事是指反映中国人民智慧、体现中国文化的故事。它是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可以是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也可以是当代社会中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如“抗疫英雄”“消防英雄”故事,可以是代代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还可以抖音等媒体上的感人至深的视频故事等。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笔者认为篇幅较短、语言精辟简练、表现力丰富的寓言故事比较适合作为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中国故事。与教材相比,阅读这类课外素材能够突破语言的限制,让学生以英语的形式再次接触代代相传、耳熟能详的传说、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譬如,《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英文绘本 Yu Gong Removed the Mountains 用简短易懂的语言还原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传递了故事的深意。用英语讲好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也可以帮助当代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广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做准备。

(二)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

目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英文版中国故事还很欠缺,教师应基于以下原则进行教学素材整合和重构:(1)适切性。基于学情,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勾连教材,根据主题拓展相关中国故事。(2)情境性。使用有情境、有意义的故事,便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在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图文并茂是创设故事情境的有效形式。(3)规律性。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中国故事教学策略

(一)创设任务情境,立足学生需求,寻找教学起点

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真实情境,调动起中小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的积极性,并在师生交流中了解学生需求,随后再展开教学。《愚公移山》课始,笔者播放西班牙友好学校学生的视频,视频中两位学生表示想要了解中国故事,导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任务。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故事的教学与常规的课外阅读教学有所不同。愚公移山等一系列的中国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学生学习英文版本还需要突破语言的难关。因此,中国故事的教学应该避免常规的故事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如何知道学生已知、未知或浅知之呢?教师可以课前做好学情分析,也可在课中设置与学生对话环节。教师问:“关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们了解多少呢?”第一位学生回答:“愚公移山讲的就是愚公一家一起努力最终将山移走的故事。”第二位学生回答:“主人公除了愚公之外,还有智叟。”教师又说:“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你们能用英语讲这个故事吗?”第三位学生回答:“我会用中文讲,但是不会用英语讲。”第四位学生说:“有些故事细节,我记不清了。”从以上师生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愚公移山的人物、主要情节早已熟知,但是由于文化知识储备的不完善和英语词汇的欠缺,学生发现自己不具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这也是教师课前完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后能预料的结果,但这样的差距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二)梳理“六要素”,构建故事框架,促进生动表达

故事“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笔者将故事“六要素”置于本则故事的背景、主体、结尾三大板块之中,并且在师生共议中逐步形成故事的文本框架。由故事“六要素”构成的文本结构框架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支撑,同时自主讲述、创编台词、合作表演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丰富的、生动的表达。

(三)尝试自主讲述,适时提供支持

在陈述故事背景和结尾部分,笔者鼓励学生借助图片自主讲述,让学生先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储备尝试故事的输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例如结尾部分学生想说“玉皇大帝”和“大力神”,笔者便立刻教授对应的英文单词“Jade emperor” 和“titans”。此外,中小学生作为英语初学者,语言知识储备有限,教师需要适时引导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在故事背景部分的讲述中,学生能够根据语言框架和图片进行简单的背景描述,而笔者在对两座大山的描述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保证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如以下教学实录,教师问:“同学们,我们就从故事背景部分开始吧!刚刚我们提到当我们描述故事背景时,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展开说。你们能试一试吗?”学生在尝试自主讲述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生动,此时笔者及时提供 输 入 材 料“These two mountains were so high that they were about to touch the sky. These two mountains were so big that it took days to go around them.”,并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描述和文本的描述,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描述更简单明了,便于记忆;有的学生认为文本中的英文描述更为生动具体;还有学生认为中文的翻译最精辟,“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两个词就能描述两座大山最为鲜明的特点。在这样的对比、分析、评价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体验不同语言对于文化知识的不同表达方式。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强调文化知识、英语知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多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即,英语教师通过“智育+德育+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将优秀中国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全过程,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文化内涵与精神的理解,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以优秀文化素材为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其全面成长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吴姝婷. 讲好中国故事,催生初中英语学科素养 [J]. 中学生英语, 2020, (46): 52.

[2]彭细英,谢碧波. 例谈中国故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 (0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