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周畅

西安经开第十二小学,710016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品质、能力和思想都有待引导,所以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学科优势,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以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通过阅读、背诵和写作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但这种方式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实践价值。而劳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方式。它不仅涉及语文学科,还涉及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中的手工制作活动,能激活数学学科中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通过劳动教育中的观察和记录活动,能够提升他们科学实验的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所以,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并认识社会。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深挖教材,转变观念,强化劳动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依赖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只有教师重视劳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劳动素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能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支持。教师应当深挖教材,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劳动元素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以“开国大典”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与课文教学相结合。在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场盛大的典礼背后,是多少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是哪些人的努力才换来了这一天的辉煌?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从而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开展与劳动相关的拓展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职业在典礼中的贡献。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意识。

(二)创设情境,达成共情,激发劳动情感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劳动,因此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劳动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深刻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魅力。

以“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与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不珍惜地球,不付出努力去保护它,那么我们的未来将会如何?这样的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劳动的深刻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劳动对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清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劳动对于保护地球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将劳动与保护地球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劳动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他们也可以与课文中的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主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阅读,丰富体验,领悟劳动精神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学生感受美、领悟人生的重要桥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阅读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描写劳动的作品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光荣,体会到劳动者所付出的辛勤与汗水,以及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这种体验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将劳动教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重视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在阅读活动中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以“少年闰土”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少年闰土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与坚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和人物形象。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劳动元素,如闰土在田间劳作的细节、他的心理活动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劳动者的伟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场景和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劳动精神,理解到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体现。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劳动观念将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劳动教育的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美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亚太教育,2023(1):97-100.

[2]张娟芳.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39-40.

[3]郭智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4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