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宏观指导,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应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实践中,以幼儿发展为本,敏锐发现幼儿生活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契机,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从而建构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求的生活化课程[1]。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活动情境
情境创设法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环境的构建,而在相应环境下,幼儿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交流,从而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2]。在此方面,幼师可将生活中的物体、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为幼儿带来真实体验、感悟。
例如,在开展主题为“烧烤烤串”活动时,幼师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活动情境。这一主题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很多幼儿在生活中与父母到烧烤摊吃过东西,所以有一定经验,倘若幼师可将相应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便可瞬间拉近幼儿与知识的距离。例如,幼师可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教具制作,并放置于生活区。随后,幼师可带领幼儿来到生活区,在相应情境下,开展烧烤烤串游戏。在游戏活动开始前,幼师可将手中的“钱”分发下去,并对游戏规则进行阐述:在烧烤烤串游戏活动中,大家需要利用手中的资金买到尽可能多的物品。而这涉及了还价,所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思维可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可快速组织语言,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再如,幼儿有着较强的动手想法,幼师可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动手体验情境,同时增加幼儿在情境中交流的机会。幼儿是难以抗拒美食的,幼师可组织主题为“美食制作大赛”的活动,且为幼儿提供简单、危险性低的菜谱。在活动中,幼师扮演“师傅”,幼儿分别扮演“美食家”和“大厨”。“美食家”需要观察“大厨”制作美食的过程,并在品尝美食后结合美食制作过程提出评价,而“大厨”需要通过与“师傅”的交流沟通掌握菜谱,同时邀请“美食家”品尝美食。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交流的机会,从而助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使幼儿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及感悟,可使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组织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使其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3]。
二、开展生活化的美术主题探索活动
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美术活动,兴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融合,用生活化的材料开展与美术课程相关联的主题探索活动。在传授幼儿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挖掘其创作潜能。让幼儿能够通过完整的主题式美术活动,真正地掌握并运用美术技能,从而得到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以盒子为主题的美术探索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包装盒,进行“百变盒子”的综合创作。在进行创作前,教师先带领幼儿将收集到的盒子进行分类,让幼儿们掌握一定的分类常识。完成分类后,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盒子的形状和尺寸将它们拼装成各式各样的动植物造型,比如用药盒当作脖子,食品包装盒当作身体组成的长颈鹿等。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
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音乐知识,也让幼儿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一些音乐知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些音乐知识,也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内容融人到音乐的教育中,把幼儿的日常生活如洗手、吃饭等一些习惯编写成儿歌,让幼儿在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能学习到一些好的生活习惯。以幼儿熟悉的生活来开展音乐教育,容易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幼儿理解音乐知识。幼儿的年龄较小,身体素质也较弱,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初级形成阶段,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设计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让幼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音乐教学活动。
四、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活动
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是幼儿学习的背景和对象,材料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和经验获取。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幼儿学习的环境以及活动空间,再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活动开展生活化课程,进一步提升幼儿学习材料和环境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生活化课程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中小学环境不同,幼儿学习环境不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呈现,而是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需要,收集﹑整理并重新组织幼儿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将其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呈现。例如,以班级为区域,设计“班级相反国”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和观察生活事物,看谁能说出最多的相反词。
五、在师幼互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实践,是帮助幼儿以生活化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互动中进行指导主要强调,当幼儿在实践学习中出现障碍和问题时,幼儿教师要通过互动沟通,了解幼儿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有效指导策略。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互动指导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掌握科学的方法,并且确保结合幼儿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只有幼儿在与幼儿教师进行互动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解决了实际问题,才会在师幼互动中更加具有积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例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些生活中的交通规则和礼貌行为教育引导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与长辈或陌生人打招呼的场景,检验幼儿对生活中礼貌用语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或者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规则要求,向幼儿提出具体问题。用提问与回答的互动游戏,与幼儿达成有效沟通和交流。在幼儿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在互动交流时,应当尽可能以旁观指导的角色出现给幼儿以充分自主实践与学习空间,这也是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科学方法。
六、结语
总之,基于教育发展趋势,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课程,了解生活化课程的内涵以及价值,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积累经验、运用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转变教师管理,建立生活化课程观,打造高质量课堂。
参考文献:
[1]顾嘉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J].幸福家庭,2021(23):69—70.
[2]刘艺敏 . 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0):63.
[3]雷彩银.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J]. 学前教育研究,2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