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建制班合唱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陈涛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音乐教学凭借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优势,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美、陶冶情操。尤其是德育和美育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切实保障,为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合唱训练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人员的组织是合唱的关键。在高中成长的关键时期,去体验合唱魅力,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合唱能力和表演力,又有助于强化自身鉴赏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面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阻力因素,教师应从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充分释放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建制班合唱;高中音乐;问题;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8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建制班合唱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以建制班为单位的合唱教学活动较少

尽管有许多高中校园已经开展了以建制班为单位的合唱教学活动,但很多情况下,其活动的开展次数均比较少,大部分以学期为单位,一期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活动开办的少了,学生参加次数就较少,得到的锻炼也就相对减少。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除了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以建制班为单位的合唱教学活动较少外,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音乐类艺术课程较少,即使很多学校每周均有安排音乐课的课时,但很多情况下,音乐课并非交由音乐教师来教习音乐,而是用来上其他的课程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课名存实亡。实际上,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就缺失了对美这一环节的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合唱中音乐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合唱对于学生的发声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校园中,学生的发声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气息不稳,合唱中不能合理进行换气。因为目前高中学习任务重,音乐教学实践较少,气息练习也就相对较少。第二,共鸣不好,缺乏实际练习。很多学生并没有经过非常系统的学习,不能合理地使用头腔、鼻腔及胸腔的共鸣。第三,吐字不准,存在发音错误。这三点均是影响合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合唱唱不好,唱出来的歌曲不好听,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抗拒合唱的心里产生,其主动性也就不高了。同时,高中生每天忙于学业,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在合唱中影响到团队协作的能力,导致矛盾的产生,由此,也会降低学生参加建制班合唱的积极性。

(三)音乐教师授课方式缺乏科学性

在目前开展的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那一套方法,比如,教师为学生选取合唱的曲目,并演示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演示来了解和学习唱法与技巧,最后再由学生一齐进行演唱。但这种教学方法并非适合每一个学生,也很难让学生了解学习到合唱的具体内容与知识,不利于合唱水平的提升。同时,每个学生所拥有的唱歌能力是不同的,传统的合唱教学模式太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它将所有不同音乐学习层次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既无法提升高层次学生的水平,同时又让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觉得难度较大[1]

二、基于技巧的建制班合唱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学策略

(一)吸气训练

一首歌曲的演唱,关键在于歌者对自身气息的把握,可以说气息不仅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更是表达音乐作品艺术的关键所在。因此,合唱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呼吸方法的训练,并将其放在合唱教学的首要位置。例如,合唱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吸气方法,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微微打开口腔,提起硬腭、软腭。在做这一动作的同时需要配合面部动作———提眉,然后用嘴巴和鼻子同时吸气。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运用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吸气训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打哈欠”,并让学生仔细感受、体会这一个过程。经过反复练习与感受,学生逐渐体会到“打哈欠”开始和结束时的吸气过程。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呼气方法。呼气同样需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所发出的声音有气息支撑。此外,在呼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保持身体放松,并结合歌曲的情感需求进行呼气。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切忌让学生出现抬肩动作,可以让学生双手叉腰,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训练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呼吸过程中腰腹部的变化。例如:5 4 3 2 |1---||,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交叉运用多种练习方法,向学生介绍多种训练方法,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选择固定的训练方式。

(二)二声部训练

二声部训练在整个音乐发声练习中最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二声部练习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单独练习的技能,在初期接触时,学生极易由于内容枯燥单一而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训练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枯燥放弃二声部的训练,教师可以进行听练结合,在教学中加入听的部分,以此来缓解一直在歌唱练习的乏味感。教师可以准备几种不同的音乐材料让学生辨别:仅有一个主旋律的作品、二声部旋律明显的作品与二声部旋律不明显的作品[2]。学生一般会很快在主旋律单一的作品中听出重点,在进行实际演唱时也比较容易;而在二声部旋律作品中,教师需要由易到难地选择有旋律特点的作品和混合式不容易分辨旋律的作品。

(三)统一合唱状态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作品的风格特征,巧做弱声训练。通过实践和练习学会控制唱歌,养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找到共鸣与平衡。基于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启发高中生平稳呼吸,在弱声中产生共鸣,保持不同声部统一与和谐,力争各声部之间的纵横协调。例如《小星星》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的一首歌,很适合发声练习。但使用这样的曲目也是有弊端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我们在练习时可以先从节奏入手,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将原曲由活泼欢快的二拍子变为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提取一声部中的主干音,构建二声部,这样使得学生能轻松地掌握音准。

三、结语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集体表现形式,对于参与高中合唱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合唱教学结合声乐训练这个教学过程虽然复杂、艰辛、充满挑战,但它提高了学生的歌唱技能,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驾驭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形象塑造以及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更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合唱作品的风格,所以也会带给合唱教学参与者无限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丽婷.高中音乐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明日尚,2020(11):119-120.

[2]王明霞.美育语境中高中建制班合唱教学的音色训练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