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之依托。迄今为止,与世界各国典籍的汉译发展相比,中国典籍的英译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其中,《弟子规》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写,合辙押韵、文字凝练且内涵丰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育人智慧,对现代儿童教育甚至人类价值观塑造亦有重要作用,因此《弟子规》的外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国内仅是有关《三字经》英译研究的文献就多达88篇。而《弟子规》英文外译的论文仅有13篇,2019年后发表的相关论文几乎是空白。这反映了《弟子规》英译研究鲜有人接触的现状,这对当今翻译研究者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强对《弟子规》英译的实践与研究,努力推动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走出去”。
二、国内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
1. 国内相关研究
1.1 抽象翻译研究
关于《弟子规》英译的抽象翻译研究论文仅有一篇。由刘树森(2017)发表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四辑),梳理了中国传统蒙学《三字经》与《千字文》的早期翻译历史,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中国三部启蒙经典(包括《弟子规》)译介的社会性因素和现当代翻译情况。但研究中,绝大部分都以《三字经》《千字文》为范例,未对《弟子规》的翻译历史进行梳理。
1.2 具体翻译研究
与翻译史,翻译意义与影响的抽象研究相比,新世纪以来《弟子规》英译的具体翻译研究相对丰富、侧重面也各有不同。在所整理的13篇文献中,除2篇汉译维以外,其余11篇均为《弟子规》汉译英相关研究。
从研究侧重层面来看,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弟子规》英译本,提出新的《弟子规》英译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王宝童(2010)提出在《弟子规》的英译中,翻译策略上应实现“归化”和异化的统一。但其在论文中混淆了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概念,误将“归化”与“异化”归为了翻译方法。何亚琴、卞建华(2016)将《弟子规》美国国际译经学院译本与覃爱东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译者需要探讨原文联想意义和言外之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效果。覃军(2017)通过对比赵彦春译本与覃军译本,阐述了回译的必要性,并举例说明了回译的实际运用价值,强调了回译在检测译文“忠实度”方面的效用。覃军(2019)在热奈特的副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华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时代背景,通过梳理《弟子规》英译本情况,对现有译本之副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弟子规》英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促进了其多模态化发展。
从理论选择方面,主要分为国内理论和国外理论。赵彦春、吕丽荣(2016)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对比分析为例,提出了典籍英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考虑典籍英译三因素: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致力于让国学经典译文做到神形兼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学经典翻译理论和文化自觉的缺失。而后王强(2019)运用前者提出的原则和方法,讨论了《弟子规》诗体英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并延伸至典籍英译的类比操作,以期充实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但文章主要观点“翻译既是科学更是艺术”混淆了翻译与翻译研究的性质。
赵华(2013)以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作为指导,对比分析2个《弟子规》英译本,从分析原文、分析译文、原文与两篇译文的对比分析、评价两篇译文的总体质量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价值5各方面进行了翻译批评。董丽丽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为指导,提出在中国典籍翻译中,可以适当应用套译法,但只举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论证,套译法是否能到到该效果还有待考究和实践的证明。何亚琴(2016)以功能主义目的论和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典籍的英译策略。其认为采用“风格彰显”、“理解调变”、“选词灵活”和“逻辑顺组”等策略能更好地表达典籍的教育内涵。
国内对《弟子规》英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抽象翻译研究不及具体翻译研究丰富。研究多侧重于对比分析现有《弟子规》英译版本,但至今未提出系统的,具有规范性的一整套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方向随时代发展,像多模态化方向发展,研究视角也向《弟子规》的副文本拓展。国内受到广泛认可的指导理论现仅有赵彦春、吕丽荣所提的典籍英译三因素。国内相当一部分文章依旧以国外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原则。
2. 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
2.1 现有问题
基于以上中外学者对《弟子规》英语译介研究现状描述与分析,可看出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一定特点并体现出以下问题:
第一,从现有的研究数量来看,国内有关《弟子规》英译的研究较少,与其他如《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相比,其关注度较低,这与国内有关《弟子规》文化传播的活动缺失有关,也受一定社会因素的限制。
第二,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弟子规》英译研究多为译本对比分析,缺乏抽象的翻译研究,缺乏《弟子规》翻译史的研究,有待通过结合不同社会因素,提出更具系统性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2 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相关文献阅读和对近期学术动态的关注,可总结出两条《弟子规》英译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弟子规》英译研究会呈现多模态化。在当下5G信息时代,手机、电脑、VR等设备不断更新迭代,儿童的启蒙教材的载体也逐渐智能化,所以《弟子规》的英译发展也会逐步与科技相结合。
第二,随着蒙学经典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发展,有学者开始探索典籍译介过程中的多元化交融,研究思路不断拓展。未来的研究也会基于《弟子规》的英语译介模式,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与策略、译介受众、译介途径、译介效果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3. 结论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弟子规》的英语译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但国内对《弟子规》的英译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主要聚焦梳理当前发展现状,通过归纳分析现有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探索国内《弟子规》英译发展的特点和欠缺之处,以期在《弟子规》的英语译介方面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顾丹柯.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2]何亚琴.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以《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为例[J]海外英语,2016.
[3] 覃爱东等.弟子规[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4]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6]覃军. 英文弟子规(三词韵译)[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7]刘树森.中文典籍外译的本质与意义--基于三部启蒙经典翻译的考察与思考[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
[8]李毓秀.弟子规[M].美国国际译经学院译.北京:北京蕴蕴印刷厂 107 印制,2005
作者简介:何欣蔓(199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