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四个角度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

李双伶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和思考。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家与思想家们的基本主张。
关键词: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
DOI:10.12721/ccn.2023.15709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本体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探讨始于先秦时期,他们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之始,是世界的根源,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包括天命、道、阴阳五行、气、物我、空、无、太极等等。先秦时期,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和本质。儒家则主张“天道酬勤”,认为天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也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人与天的关系。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建立和平友好的社会,同时也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源,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则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阴阳两极的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唐代的玄学思想家李公麟则主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太极而来,同时也强调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

二、认识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认识论的探讨也始于先秦时期,他们认为认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手段。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论观点,包括形而上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主张“仁爱”、“中庸”等道德观念。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并提出了“四端五常”等思想。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两种认识论观点。墨子强调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兼爱非攻”和“以义为纲”的思想。韩非子强调实用主义和法治思想,提出了“以法治国”等政治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仁政”等思想,并提出了“五行说”和“封建天命”等政治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自由境界,强调直觉的重要性。道家(老子、庄子等)主张“道”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主张“四谛”和“缘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而生,缘尽而灭,同时也认为人的认识和觉悟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和领悟。明清时期,理学和心学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其中理学主张“格物致知”,认为人的认识应该基于实践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朱熹主张“理”和“知”相统一,认为理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内心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强调“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心学认为认识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认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认识论的探讨主要包括形而上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理论和观点,他们认为认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手段。

三、方法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方法论的探讨主要包括实践、推理、辩证法、思辨、直觉等方法。他们认为方法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工具,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手段。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即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墨子强调实践和经验,主张“兼爱非攻”,认为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真理。韩非子主张实用主义和法治思想,强调“明辨是非”,认为只有通过事实和数据来判断问题。秦汉时期,董仲舒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知识。王充:主张“用典”,即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和典籍来获得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老子、庄子等):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认为“无为而治”是最高的方法。玄学(玄妙、天台等):主张通过冥思默想和禅修来超越现实,认为这是获得真理的最高方法。唐宋元明清时期,朱熹:主张通过“理”来认识世界,认为理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提出了学习《四书五经》的方法,认为应通过学习典籍来获得知识。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内心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反省和内省来认识世界。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方法论的探讨主要包括实践、推理、辩证法、思辨、直觉等方法,他们认为方法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四、人性论

人性论最早是从孔子发端的,《论语·阳货》载孔子曰: “性相近,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生下来就具有的特质,每个人的这些特质是相似的,“习”是指后天的主观努力,努力的程度不同,人的发展状态就不同。相对于孔子,墨子的人性论观点就不是那么突出,他主张“人性素丝”论,认为人性就像没有染色的丝,所染之丝色完全取决于所染之颜色。人性与素丝相似,人刚出生时就像没有染色的白丝,没有善恶之分,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之后,就会发生变化。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天生就拥有恻隐、羞耻、 辞让、是非这四种道德属性,被称为“四端”。人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地发展这些善端,才能够一直向善发展。荀子与孟子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中带有自私的缺点,并且还有不断追求物质的欲望。认 为人生来就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倾向,具有破坏他人利益的本性,所 以社会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取消了道德规范的制约,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唐宋时期,理学主张“良知”,认为人的内在心性是认识和行为的基础,通过内心的感悟和领悟来达到认识和行为的目的。心学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是认识和行为的基础。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的内在心性是认识和行为的根源,通过内心的感悟和领悟来达到认识和行为的目的。同时,王阳明也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良知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良知的指引,才能实现真正的认识和行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探讨强调人的本性、本质和内在修养,认为人性是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同时,他们也强调人性与道德、良知等方面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内在心性的发掘,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发展和完善。

五、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等方面的探讨,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传统,为后来的文化和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局限性。例如,儒家思想中过分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道家思想中过分强调放弃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和缺陷,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小梅.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J].山西青年,2017(24):107.

[2] 廉敏.近代以来认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史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4):57-66.

[3] 马满霞. 中国古代思想专题内容的教学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 余谋昌.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4):64-81.

[5] 臧知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史研究,2016(03):35-40.

[6] 周全田.柏拉图“相论”与中国古代本体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8(0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