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城市的工作机会明显增加,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进而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留在农村地区,大多由父辈长辈代为照顾,但是其更加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对于教育较为忽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避免这一情况,为孩子提供住宿和教育服务,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特点,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其学习,还要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将其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促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和自卑倾向。大多留守学生的经济条件相较于农村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对宽裕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经济实力相对较好;另一方面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无法陪在他们身边,会选择在经济方面进行补偿。而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当留守学生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托时,他们往往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企图通过网络游戏或者线上聊天等方式去逃避现实,摆脱自己内心的烦恼。同样,该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依赖父母的时候,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往往会缺乏安全感,这种问题倘若在萌芽时便放任其日益滋生,极易使孩子内心变得焦虑,甚至越来越敏感、脆弱。这种情况反映在学校生活中,便是融入一个新的班级或者面对教师的提问时,他们往往会紧张、恐惧[1]。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如唱歌比赛、竞技比赛等,留守学生大多由于自卑而选择逃避,不去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再加上得不到教师的关注,留守学生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二)嫉妒、憎恨、仇视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刚开始也仅限于羡慕那些可以和父母一起住的朋友、同学。但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学生的心理会变得扭曲,慢慢地由羡慕对方转为嫉妒,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肢体冲突。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留守学生会变得脾气暴躁,嘲讽自己嫉妒的人群,以平息内心的不平衡,更有甚者会拳脚相加,用暴力排解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满。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心理健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从学校层面来讲,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配合心理健康咨询室,与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倡导科学育人理念,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师生可达成共识,双方共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常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要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精神培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要全程跟踪,既要留意共性问题,又要关注个性特点,针对性施策,促进小学生情感升华,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学校要做好建档指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分类建档、登记造册。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除了日常的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以外,还应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以及思想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引导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预机制。
(三)联络父母,加强情感交流。很多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怀和爱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手段,积极与其父母联络。一方面,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告诉家长;另一方面,也能提醒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解决亲子沟通上的障碍,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进而解决心理问题[2]。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联系留守儿童家长,将拍摄的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视频发送给他们,同时也让家长尝试将自己在异地工作和生活的情况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发送给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异乡努力拼搏的样子。这样能够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唤醒留守儿童的亲情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春节的探亲热潮,组织留守儿童与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如“共看一本亲子图书”“一起做年夜饭”“在守岁时相互讲述自己的故事”等。在亲子活动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了解更加深刻,意识到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
三、个案分析:
(一)个人案基本情况:黄序隆,男孩。该生前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个案原因分析:
根据黄序隆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黄序隆同学缺少关爱,缺乏自信。主观上,黄序隆同学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为黄序隆同学的父母长期在打工,且关系紧张且有矛盾。这一切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黄序隆同学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学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
(三)解决策略:
1、消除敌意,营造和谐的氛围。
(1)例如,在“正确走”的体育课堂上,先是让学生自主感受并练习走路的正确姿势;再组织学生自由找伴,互相点评、纠错,互相交流、鼓励;紧接着,让黄序隆和其他同学走姿比较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到队伍前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自由模仿。这样营造民主和谐与团结协作的体育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个个是小主人、小老师,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以充分的彰显。在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其情绪得以自由放松,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黄序隆同学专注于课堂,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黄序隆同学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3、与家长沟通。与此同时,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我还劝导黄序隆同学的妈妈希望她能看在儿子的份上,回到他爸爸的身边,希望她多和儿子电话沟通,对黄序隆的学习多关心,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资料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四、结束语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促使其健康成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更是责无旁贷。班主任要认真分析每名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积极转变不良行为,早日摆脱缺少亲情关怀带来的阴影,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姚长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策略[J].广西教育,2019(37).
[2]寇惠玲.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J].甘肃教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