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胡绍梦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他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劳动教育是实施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方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本科阶段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劳动教育融入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加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情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塑造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增强劳动合作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2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劳动教育在中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中仍旧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短板,大多数高校虽然都按照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但因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以及缺乏专业合格的劳动指导教师、体力劳动存在歧视,很多高校大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频率偏低、劳动习惯养成不佳等使得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与就业观与社会未正确养成,劳动教育效果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期待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关键,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广大学生的思想,利用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真正让青年学子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接续奋斗,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弘扬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这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扎实推进二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综合素质。发挥1+1>2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中,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内容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和发展性理论的拓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存在着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内容上也有交叉,这是二者有机融合的契合点。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对高校学生坚定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把握思想方向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淬炼品性、砥砺作风的主要阵地。

(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价值塑造,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而多元化的实思潮也影响着大部分“00后”学生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后占据学校的主体,受多元化心潮的影响,思想上价值观容易被歪曲,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一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博眼球和逐利,为打赏搞丑拍错误价值观的短视频,奢靡之风盛行,传播了负能量。另外,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功利、自由及利己主义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劳动责任和劳动担当的缺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四年是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不劳而获,认识到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不断历练和磨炼品格,转变崇奢侈、虚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进行实践,在自力更生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劳动价值”。从而成为从思想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行动上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劳动教育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从理论层面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基础上,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才能从思想上达到“解渴”的作用,并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另外,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和各类思政活动开展,多采取课堂灌输的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价值导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拓宽,将其作为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纽带,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元素以多样的形式渗透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生产劳动、实习实践劳动等劳动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劳动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参与能力,实现了劳动教育在“形”与“质”上的统一。

(二)劳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序的育人系统,只有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而在推进育人主体、育人资源和育人环境的协同过程中,劳动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多种类的平台为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推动育人资源协同的过程中,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系统的理论与丰富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好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以此来达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导向。在推动育人环境协同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各类实践过程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广泛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体系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薄弱点

(一)劳动教育的缺失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在对一部分学生调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上过劳动教育课,也并不知道劳动教育是什么意思。这其实不仅仅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更是整个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学历是就业与人才评价极为重要的内容,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导致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求切实结合理论与实际,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意义。国内高校尽管开设有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内部相关社团组织也会开展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但相关活动都没能与劳动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开展了实践活动,但缺乏教师队伍系统化地引导与教育,实践活动也呈现出教育目的不明确,甚至还会出现学生认为实践活动没意义,而试图避免参加的问题,正是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才导致了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相关组织形式化应付上层要求、应付性开展相关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二)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节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仍有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涉较少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关联也比较少,并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里。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劳动课,落实落细劳动任务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高校教育“总体一盘棋”的理念,构建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全方位育人相协调,因地制宜设定劳动内容,各个环节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念。在劳动课中,要传授正确的劳动知识,培养热爱劳动的态度,在劳动中培育高尚的劳动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指引下,贯彻劳动课的宗旨,教师要做好四年的劳动课规划、制定细致的层级目标和劳动过程规范,使大学生能切实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强化诚实合法劳动一意识,增强劳动创造力。

(二)开展专题式教学

劳动教育和思政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通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教学内容都蕴含着劳动观点和理念,因此,可以根据章节内容与劳动的相关性设置不同专题,如在第一章人生观部分设置“人类与劳动的起源”“自我提升与奉献社会”两个专题;第二章理想信念部分设置“劳动铸就美丽中国梦”专题;第三章中国精神部分设置“大国工匠与中国制造”专题;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设置“我眼中的劳动价值观”专题;第五章道德部分设置“职业选择与道德坚守”专题;第六章法律部分设置“劳动需要法治护航”专题,等等。开展专题式教学时,采用理论讲授和学生讨论两种方式进行。在理论讲授中,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和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讨论环节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够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结果,从准备实施到教育交流、理论内化、外化应用,再到反馈调控,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规划和设计。开展劳动教育同样需要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作用,建立健全各类教学与管理机制,不断地深化对包括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政治教育、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道德教育诸要素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劳动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系统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的感情。劳动政治教育涉及到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方面的方针政策,并能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贯彻执行。劳动道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塑造优秀的劳动道德品质,在劳动中养成吃苦耐劳、相互合作的意识,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劳动思想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特别要考虑国家的各项建设需求,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坚持劳动、创造与享受的统一,反对只求享乐、不劳而获、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几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做到前后连贯一致,更要求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过程监督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反馈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四)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与方法

培养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应当注重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高校教师在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应当积极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且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切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社会的变化发展,以社会时事热点、微博热搜事件为切入点,推动教育内容的优化设计。同时,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应当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主动性,建立对劳动的热情。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教育契机,见缝插针、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育。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志愿者活动、以切实拓宽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让学生在参与多样化活动的过程中,丰富实践活动经历,切实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五)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联动,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及其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实践这根主线,将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心转向实践探索。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和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将“五育”的融合理念落到实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课程为载体,让“五育”融进学科、融进课程、融进头脑,逐步形成完整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特设与专业特色紧密相关的大学劳动技能课程体系,制定《课外实践与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党员公益劳动常态化实施办法》,结合学院专业教育特点建立以劳动实践课为载体,集体劳动、自我劳动、公益劳动三层次并行的劳育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整合的接洽点,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生党组织活动相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并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课堂上英语幼师专业的手工制作、土木专业测绘及绘图制作、服装设计专业成衣制作及展览。第二实践课堂则以校园劳作、参观教育基地、工作为主,以学生社团中的手工艺协会、非遗文创协会等手工制作为辅,自我劳动以学生居住的公寓文化宣传、宿舍内务整理为主,公益劳动以实验室、机房、图书馆自习室开放辅助管理、展览布展等为主,帮助大学生强化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大学生日后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劳动以崭新的形态。新形态劳动的涌现,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强。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通过校内校外的多种途径,自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劳动最美、最伟大,将来顺利跨入社会,能够自主实践,勤劳肯干,实干兴邦,以创造性劳动助力祖国早日完成民族复兴伟业。

参考文献

[1]王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4):103-108.

[2]黄春,刘爱华.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及其有机结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1):8-14.

[3]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96-104.

[4]王军哲.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背景下外语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20(06):52-56.

[5]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