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是一种追求团队在演唱中保持完美的一致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演出时需要有稳定的音调和协调的音量,这就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采用合唱活动教学法。通过开展有趣的音乐合唱活动,并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演唱错误,然后进行相应地改正。这种方法就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难度也大大提高。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年龄过小
目前,小学合唱音乐教学仅占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小部分,而小学生年龄过小,难以组织,就是最大的问题。合唱团的教学规模庞大,合唱舞台难以控制,且小学生本身音乐知识较少,合唱途中容易出现音准、节奏等问题。例如,随着音乐节奏的起起落落,学生跑调的尴尬局面就会出现。进行合唱教学的场地过大,学生人数更多,年龄小自制力差,教师难以组织。
(二)小学生对合唱没有认知
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有限直接影响了合唱教学的结果。部分学生听力能力不足,节奏感差。在合唱中,他们往往会失去纪律,不听指挥,导致合唱不整齐。有些学生虽然基本功比较强,但个性十足,无法融入团体,他们喜欢自由活动,导致合唱无法正常进行。小学生对自己的分工和在合唱团中的定位没有清晰地认知,导致班级合唱团的整体活力得不到激发,是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只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显着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小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相应的艺术素养[1]。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先进的音乐教学经验。在这种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小学音乐合唱教育相应的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不足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才能让合唱教学取得进步。然而,许多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演唱情况。因此,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要求没有互通,教师无法准确地使音调、音色和音质三要素和谐起来,合唱效果就往往达不到理想水平。这样就会使课堂合唱水平难以提高,学生无法进步。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的合唱兴趣
合唱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学生的主观态度对合唱的最终效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合唱团,提高合唱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例如在教授《雪绒花》《茉莉花》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先进行个人独唱,再进行合唱。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演唱方式。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发现合唱比独奏更加悠扬婉转、余音不绝。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的合唱视频,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好奇和兴趣。当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时,他们会尽力去了解和学习合唱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二)因材施教开展合唱教学
音乐可以跨越年龄达成交流作用,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理解能力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班级合唱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例如,在合唱角色的安排上,要正确定位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良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保证整体合唱效果。选择合唱歌曲时,也要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经典民族歌曲,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歌曲时,不仅能掌握优美的旋律和相关的音乐技巧,还能领略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音乐整体素质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选择合唱曲目时要注重小学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比如苗族童谣《苗家儿童庆丰收》,傣族儿歌《快乐的泼水节》等。另外,也可以合唱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的歌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我们的田野》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结合学生生活背景和民族特色来选择合唱的歌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爱国意识。
(三)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音乐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音乐任务。教师可以在合唱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大胆地表现自己。如果学生在合唱中出现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严厉指责批评。反而是要循循善诱,安慰并且分析原因,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应对失败,克服困难。在课后的评价阶段,教师应使用客观中肯的语言进行合理评价,表扬学生长处,纵向比较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缺陷,做到扬长避短,全面发展自我。总之,教师应该认识到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且和他们好好沟通。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并受到学生尊重,学生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合唱教学中,才能在学习音乐方面不断进步。
(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要发展小学生的合唱能力,就必须采取新颖且适宜学生的训练方法。因为小学生合唱团有特殊性和独立性,相比成年人段的合唱团,小学生更适合合唱生动简短的短歌。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音乐合唱教学时,要使用适宜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方法。例如,根据小学生年龄小、肌肉发育不完全、思维方式简单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鼓掌、舞蹈、语言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音乐合唱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音乐主观性的深入感知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真正与音乐互动。这种教学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合唱能力提升[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合唱团的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教学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参与度。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唱教学中去,才能在促进学生合唱水平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曼.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7(A2):166.
[2] 肖逸婷.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23):249.
[3] 申光健.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