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律动,是西方流行音乐的舶来术语。在音乐中,律动是一种由节奏推动的并“令人躁动”的音乐形式。在爵士乐中,它由一段段重复的节奏组成。乐队的节奏部分(例如鼓、贝斯、吉他和键盘)通过重复、穿插的演奏来获得律动,它是流行音乐的核心。在各种流行风格中,例如,摇滚、salsa、funk、fusion 和 soul等都围绕着“律动”进行情感的推进。声势律动则是指利用学生身体的多重感官对音乐产生感受,并通过肢体语言将学生思想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一、促进教学游戏化,发展学生音乐学习力
结合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促进教学游戏化:一方面,组织开展声势律动比赛,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热情。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上课铃声已经打响,小学生们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对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此,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如,组织开展声势律动比赛,在班级中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让班级学生在活跃的音乐教学氛围中完成音乐学习任务,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秧歌舞》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一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秧歌舞》,同时带领学生跟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声势律动动作,要求每个学生的声势律动要与歌词、节奏相匹配。学生可以站上讲台轮番进行表演,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在声势律动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学生音乐情感理解力、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把控力。通过组织开展声势律动比赛,可以实现音乐和声势律动的动静结合,充分释放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丰富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无限想象和热爱,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另一方面,利用声势律动教学,组织开展歌词记忆活动。音乐学科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等显著特征。音乐歌曲的歌词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对此,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说你做”的声势律动游戏,借助身体律动来帮助学生进行歌词记忆,达到简化学生歌词记忆过程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邮递马车》这首歌的过程中,其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汇:“马蹄声儿”“聚精会神”“侧耳倾听”“带到我们的心坎”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来跳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实现肢体动作与歌词的完美贴合,巧妙地让学生将静态的歌词记忆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歌词表演过程,帮助学生在进行相应的舞蹈表演中潜移默化地对《邮递马车》这首歌的歌词进行记忆,同时也能将学生歌词记忆过程趣味化,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喜爱。
二、心灵与意境相通,提高学生音乐表达力
以往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是将音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放置于首要地位。随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普通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强调小学生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将学生音乐表达力的培养贯彻音乐教学的始终。音乐表达,不仅仅指音乐鉴赏,还是音乐意境与内心情感融合后的表达。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小学生在聆听和学习音乐歌曲时,往往不满足于乖乖坐在课桌上聆听音乐,有时候还会随着乐曲舞动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学生在感受到音乐力度、速度变快,情绪更为激烈时,通常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一个个激动地拍打桌面,将桌面当作一种乐器。这一现象说明大部分小学生都天赋异禀,拥有音乐表达的天赋,他们的内心情绪是随着音乐节奏而变化的。因此要求学生乖乖坐在座位上聆听音乐的做法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局限学生内心的情绪,不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对此,教师应该积极改进音乐教学观念、思想和做法,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声势律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注重培养音乐感知力
将声势律动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其根本目标并非增强小学生的舞蹈能力,而在于充分发挥声势律动的优势,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艺术语言。基于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班内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音乐感觉水准调整并优化课程目标,保证班内学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感知声势律动,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准。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和权威,侧重于音乐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的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限内完成预设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表演技巧的讲解,课堂里的学生主体则更像是被动的“跟从者”,其自身的情感、情绪、感悟以及理解等并没有被重视,也很难收获很好的音乐效果。而情境教学法关注的重点则是学生本体、学生的课堂灵活度,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思想意识等并结合教材内容,打造一个人文、多元、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情投入,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之美。同时,教师将紧紧围绕音乐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角色互动、合作探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自主获得音乐体验和情感领悟,而不是被动填鸭灌输。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班内具有较强音乐感知水准的选手,可设置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目标,推动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自身的音乐水准;在对音乐感知水准较弱的小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其真实的音乐水准,设置难度均衡的教学目标,而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其对于音乐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音乐水准。例如,在围绕《微笑的波尔卡》开展教学时,教师应讲授教材节目中的打击乐,使学生明确音乐在不同节奏下的音响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微笑的波尔卡》曲目分解成不同段落,引导学生对不同段落的声势律动方式与节奏特征进行探究,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适当融入舞蹈,并将其与音乐背景相融合,增加学生声势律动的感知效果。
结论:“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它是一种能刺激听众跳舞的节奏。在某一节奏中,各个演奏音符严谨重合、循环往复,模拟了听众跳舞或跺脚的频率,从而带动听众跳动起来。因此,将“声势律动”这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视觉和听觉产生联动效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本文以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黄艳.小学音乐课堂声势律动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76-77.
[2]沈姗姗.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70-71.
[3]王丽杰.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J].大众文艺,2021(03):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