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问题研究

陈玉笛

湘潭大学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短缺矛盾尤为突出,在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步向农村金融领域拓展,有效解决了“三农”金融服务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对农村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薄弱,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存法律缺失、信用缺失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本文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三农;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保证。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积极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2017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同样多次被提到重要位置。

因此,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积极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 +”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 作为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特有的产物。凭借互联网金融特有的策略与运算方式,使其迅速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农业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相融合的金融模式,通过运用云数据将互联网金融技术融入农村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中,以此形成一种简单、便捷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综合电商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基于其特殊的大数据信息及技术优势,综合电商平台以链式农村金融服务为基础,如通过该平台将金融转移服务提供给客户,其中最为著名的领头企业为阿里巴巴、京东等。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深入渗透农村金融市场,使网络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并且对互联网金融加以开拓、创新,大大增加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用户数量,同时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规模,使得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洼地规模逐渐缩小,不断扩大农村网络金融市场。如今,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财政力量,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国家政策鼓励农村网络金融发展,加快农村金融网络机构的创新速度,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得以迅速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在为三农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给金融监管也带来新的挑战,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发展短板与风险隐患,值得深入思考与持续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尚缺乏法律等支撑保障

一是尽管中国大力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也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但是尚无互联网金融专项政策和立法,一些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机构目前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监管上也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监控机制建设亦处于相对空白的政策真空领域。为此,要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大作为,必须要健全相关法律,明晰监管细则,营造农村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是农民征信缺失及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由于农村市场缺乏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许多农民缺乏征信记录,且相关的信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与风险规避现象,加之多数涉农贷款存在规模小、笔数多、风险大、收益低的共性问题,导致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愿或不敢涉足。

(二)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较低、信任缺失

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快,但当前农村倾向于依赖实体金融机构的传统理念仍根深蒂固,导致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认知程度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虽对互联网金融有一定认知,但由于缺乏互联网金融知识以及网络安全风险辨别能力不足等原因,有很多农户无论是在投融资,还是网络支付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仍处于排斥状态。

二是由于中国征信体系不完善,长久以来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由此衍生了一些非法融资市场,农民因此受损的案例屡屡发生,从而导致农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抵触心理。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体现在涉农金融APP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尚不足,并且涉农金融APP操作复杂,不易被农民所接受,加之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用不上、不会用信息技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国仍有偏远的农村地区尚未接入互联网、4G网络,或者网络服务较差,导致互联网金融的惠及率仍不理想。由于涉农金融信贷数据分散、农民信用评价机制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整个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协同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农村征信系统的构建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保障,要想实现互联网金融普惠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首要是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农户的信息数据库,逐步提高其覆盖率,并努力实现农户信用数据的共享与利用,为农村金融的创新架构良好的征信体系。同时也要鼓励搭建针对农村征信体系的数据平台,合理分析农户的贷前风险识别和贷中、贷后的风险管控,以确保资金安全、降低融资风险。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机制

在金融行业体系中,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互联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详细的行业规章制度。由于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开放性,很容易就能获取到金融体系中的相关信息,在此情形下,应抓紧确立互联网金融体系中有关金融信息的法律地位,同时规范合理合法获取金融信息的流程。二是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将双方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进行结合,建立新的风险管控体系来适应新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应持续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为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奠定基础,同时应加大手机银行APP、微信支付、网上银行等新型支付渠道的开放及推广,以操作简便、快捷为网络支付原则。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拓之路是互联网和金融想结合的过程,更是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国家应立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信息开放共享,提升行业透明度,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建设中来。

四、结论

总之,在当前新形势的助推及我国政策的推动下,未来“三农”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需大力投入解决的难题。要想更好的解决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问题,必须对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下,必须加快完善监管、法律、风控及基础设施等体系,加速开放信息共享,借助互联网思维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统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等信息共享系统,共同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转变,为互联网金融助力农村市场的发展加快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中正,谢思.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68-171.

[2]张金波.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8(33):59-60.

[3]李亦馨.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路径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9(02):35-37. 

[4]牛淑珍,李春仙.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探寻[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72-175.

[5]王 姣.互联网金融助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9):109-111.

[6]杨 启.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3):124-128.

作者简介:陈玉笛(1996年) 女 汉族 湖南长沙 硕士  湘潭大学

研究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