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周永春

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655000

摘要: 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提高审美。而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教师们也开始尝试着将德育教育融合到音乐教育中来,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本文对此进行了全方面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初中音乐;德育教育;思想品德
DOI:10.12721/ccn.2023.1573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音乐教育具多元化的价值,自古至今,就提倡诗、书、礼、乐,这四个阶段性教育,可见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初中音乐不仅仅只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更应该将德育教育结合当中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们深入思考如何完美的将二者融合,实现教学目的。

一、音乐教育的优势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区别于传统的数理化知识教育,音乐教育在内容上千变万化,一首好的乐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给学生们营造出一个不一样的教学氛围,让其更加真切的感受这首曲子所传递出的情感,对其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三观。

(二)提高学生创造力

对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教师应着眼于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让其更好的融入当今社会,而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乐趣、轻松、喜悦,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

(三)培养学生情商

情商是指人在对于七情六欲所产生情绪的一种反应程度以及处理方式,也是人对于情绪控制的方式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而音乐本身就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一首好的作品,可以舒缓焦虑、平复心情、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而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陶冶学生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开拓视野。

二、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演绎音乐小剧目

对于中学生来说,课业压力较大,娱乐方式少之又少,又处于青春萌动叛逆时期,大多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传统课堂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音乐剧,然后通过音乐剧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改编演绎,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方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其乏味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曲,这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曲目,通过音乐演奏使得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让学生们欣赏完这一曲目后,可以播放梁祝的动画,让学生在观影过后进行分组演绎:祝英台为读书女扮男装,赶往书院读书,在途中偶遇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结伴同行,在此后的朝夕相处中,祝英台对梁山伯暗生情愫,并在机缘巧合下告知梁山伯自己的女儿家身份,梁山伯得知后也对其产生情愫,于是二人私定终身。不料这一切都被马文才偷听到,书信家中求娶祝英台,梁山伯在得知此事之后,心痛难忍,想要抢亲却又斗不过马文才,郁郁而终,祝英台出嫁当天要求去梁山伯坟前为其上香,由于对梁山伯的思念难以控制,在坟前含恨而去,最终二人化蝶双宿双飞,成为一桩美谈。学生通过对音乐剧的演绎深入角色,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对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加强了音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便利。中学生上课爱溜号,加上音乐课堂对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放松,并没有重视音乐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课堂效果不至于事倍功半。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教师扩充了音乐作品的广度,丰富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上课更加专注[2]

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下册《游击队歌》一曲,这首曲子旋律婉转起伏、慷慨激昂,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向学生们诠释了抗战时期中国部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守职责,即使什么武器都没有也要想办法击退敌人的决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师课前可以向学生们播放一些中国军人驻守边关的视频、采访,中国军人在面对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即使冻伤也依然不放松一丝一毫,如同一尊雕像一样屹立在边关,守卫着祖国、守卫着人民,让学生们感受什么是职责、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坚定的信念与意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借助音乐活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以及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都要坚守的原则,各民族间应该做到彼此有爱、互相团结,共同打造和谐、友善的民族大团结氛围。

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南情韵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曲目,教师可以通过《瑶族舞曲》一曲进行延伸,向学生们讲解各个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传统节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酥油花灯节、哈尼族的扎勒特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节日视频,让其感受到少数民族节日气氛,并总结与汉族传统节日上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普及民族乐器知识,如马头琴、巴乌、芦笙、葫芦丝等,运用新媒体教学向学生们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让其感受各个乐器的音色与美感,激发学生对于乐器的兴趣,传承少数民族乐器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懂得尊重并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培养民族大家庭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四)组织音乐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学会理解尊重他人、懂得责任,也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单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劳动,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教育价值、人生道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由于家长们过多的重视文化成绩,认为家务活耽误学习时间,所以现在很多初中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劳动中去,对其理解也仅限于单纯的字面意思,而发觉不到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由此看来,教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3]

例如在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劳动的歌》这一大单元,通过不同的劳动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乐观的心态,弘扬了中华民族劳动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设计一堂手工课,购买一些教学用具,例如一些手工制造的小房子,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筑设施,在其中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搭建出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建筑,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也从结果中收获成就感。同样教师也可以鼓励那些乐感好的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劳动歌曲进行改编,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劳动的义务和责任,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放映关于劳动的作品,学生在观影后进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感悟,以加深理解,从而让教师在音乐课堂的基础上实现劳动教育。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把握好音乐这个载体,结合各种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并借助新媒体手段,让音乐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培养艺术水平、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让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实现完美的融合,使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升华,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何珍. 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33):83.

[2] 袁小茵. 初中音乐律动和创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思路[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40):94-95.

[3] 付先学. 中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J]. 电脑校园,2019(2):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