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工程中,除险加固建设项目、河道治理项目、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均存在着用地问题,因受到政府政策、规划选址、征地补偿等方面影响,使得水利建设征地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妨碍了水利工程相关项目的正常推进,针对这一情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与政府进行协同合作,积极更新建设征地理念和土地利用方式,创新水利工程用地结构,树立集约用地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比,提高空间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现象,进而推动水利工程顺利、高效开展。
1.水利工程建设用地难题
1.1规划选址不合理,影响工程征地
在工程项目前期立项阶段,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划政策、规定要求进行合理选址,没有结合工程防洪标准、灌溉排涝标准、水土保持要求进行深入考察;没有明确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详细审核建设土地是否符合工程土地利用计划安排标准,进而使得建设场地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导致工程建设用地难问题突出,造成项目难以立项。
1.2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阻碍征地工作推进
针对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而言,明确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区域农民必须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以确保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为农民长远生计提供可靠保障。然而,从实际看,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生活状况较差,尽管水利工程征地补偿政策不断更新,但真正执行的征地补偿标准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工程项目征地补偿标准仍旧低于地区征地补偿标准,难以满足被征收农民基本需求,增大了工程征地工作难度。
1.3工程占地补偿手续不完善,易引发征地矛盾
尽管社会政府相继下发了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管理法》《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土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征地补偿款分配不合理,工程占地补偿手续不完善,在征地后没有及时签订补偿协议;未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土地记录资料不完整;工程建设施工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支付征地补偿费,从而使得建设单位与被征地者之间频繁出现征地矛盾。
2.水利工程建设集约用地思路
2.1合理策划工程规模
本文以某地区大型线性水利工程作为研究目标,对建设集约用地工作进行分析。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建设的用地规模主要受到前期工程策划工作的影响,同时,策划方案还决定着水利工程的建设难度、造价成本等。为此,就要在严格遵守“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下,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建设指标、建设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条件、施工场地环境、统筹规划布局的情况下,做好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土地利用论证工作,同时,采取定位河道断面位置、科学设置干河枢纽、改进线路布设方向、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等方法,有效管控水利工程建设土地资源耗费度、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防止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宣传集约用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缩减现有建设占地面积,减少农民搬迁现象,避免产生预先扩建行为,进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决策的合理性。除此之外,针对经过反复确认必须占用的土地资源,应将该区域土地占用的补偿费用、开垦费用等一同纳入到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成本计算工作中;相关土地管理部门人员应与水利工程建设主管人员进行积极沟通,共同研讨水利建设节地方案,建立集约用地项目资料库,将所有达到土地利用标准、实现集约用地目标、符合超标准节地论证要求的项目入库建档,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2优化整体工程设计
本文中的线性水利工程案例建设地点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周围河道相互交错,水网分布较为密集,根据实际调研分析论证来看,首先,在进行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新增河道,提高对现有河道资源的利用率,桥梁、堤防通道设计应与临近的交通基础设施紧密衔接,例如,可按照路堤结合、完善堤岸的方法,打造功能集中化、布局层次化的建设空间,进而可有效避免因过度划分土地资源,而致使相关生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导致征地范围内的边角、夹心区域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其次,在确保堤岸、水系构筑物建设质量、性能达标的情况下,遵循“轻、薄、巧”设计理念,设置整体布局结构,防止过度挖掘、开采、无效利用土地资源。再者,应坚持将永久土地资源和临时征地资源充分融合,在永久占地区域建设水利生产区、周转场地、临时交通通道等;在土地开发、建设时,做好场地规划、堤防分段与水利建筑配置工作,减少土方开挖量和弃土量,对于弃土区可建立在原有废弃坑塘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更大的土地建设效益。最后,要重视盘活水利工程建设中久征未用的土地资源,缩减建设用地规模,良好改善区域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2.3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作为推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相比于区域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水利工程建设占地规模较大,且呈现为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为更好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规模,实现集约用地,为后续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就要做好水利工程策划评价、方案评判、建设成效评估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及时建立健全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将土地价值、耕地价值评价纳入到体系中,强化水利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的集约用地意识,为水利工程建设集约用地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具体而言,可结合线性流域水利工程的外业调查、数据采集分析结果,从用地面积、建设结构、用地效益等方面着手,选取单位里程占地面积、临时用地占比、耕地占比、基本农田占比、单位面积投资、单位面积供水量、水利供水品质等指标数据,建立适用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明确实际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后续水利建设集约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结语:通过对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客观条件、政策影响,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存在着规划选址不合理、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工程占地补偿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征地,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征地工作顺利推进,为此,想要缓解区域用地紧张情况,就要大力开展集约用地工作,通过合理策划工程规模、优化整体工程设计、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式,有效缩减工程占地规模,减少对农田、耕地占比,提升土地资源、空间的利用率,盘活久征未用土地资源,增强相关人员的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土地规划布局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行,韦志诚,李森源.水利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探讨[J].红水河,2024,43(02):27-31.
[2]张徽.线型水利工程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江技术经济,2021,5(S2):144-146.
[3]高山,陈婧,曹艳华.加强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管理的思考——以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为例[J].中国水利,2020,(23):35-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