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指向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路径

刘桂英

山东省高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摘要: 研究旨在探索指向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文章从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如何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动手能力与劳动精神,并通过多元情境模拟与实践反馈机制,逐步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通过系统化的路径探讨,研究为优化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
DOI:10.12721/ccn.2025.15703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探索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的路径,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并探讨此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首先,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体验式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中真实的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建构[1]。其次,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不仅在于其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还强调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性与互动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知识的具体运用,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劳动价值的认知,进而内化为个人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因此,体验式教学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不仅注重实践,更强调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劳动的意义,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路径探析
(一)劳动实践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动手能力
在劳动教育背景下,将劳动实践融入小学课堂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确保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与成长。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劳动实践任务。任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例如教室环境维护、校园绿化养护、简单的工具修理等。多元化劳动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接着,在实施阶段,教师应详细分解劳动任务的每个步骤,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例如,在进行校园绿化养护时,教师可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进行除草、修剪和浇水等工作,然后让学生分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操作中的问题,确保学生能按步骤顺利完成任务。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例如,在校园绿化任务中,学生可分组合作完成不同的工作环节,然后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技巧。通过合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通过相互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2]。通过以上精细化的实施步骤,教师能有效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提升动手能力,并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内化劳动精神,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二)多元情境模拟体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在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多元情境模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情境模拟活动,使学生能在仿真的劳动环境中参与实践,逐步理解劳动的意义。
第一,教师可通过设计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体验劳动。例如,教师可在教室内设置“家庭小助手”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在家中帮助父母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书桌、清理地面、收纳玩具等。以上任务不仅简单易行,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第二,教师可利用学校资源设置校园情境,如“班级值日生”或“校园小卫士”等角色。学生可轮流担任不同角色,负责清洁教室、整理课本、照顾植物等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动手操作,还能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例如,在班级值日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合作,一组负责清理地面,另一组负责整理桌椅,最后一组负责倒垃圾。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检查并给予反馈,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成果和成就感。
第三,教师还可通过情境变化和任务轮换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例如,可每周更换一次值日生任务,让学生轮流体验不同的劳动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此种轮换机制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不同的劳动体验中,全面感受到劳动的多样性和挑战性。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在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中有效实施多元情境模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劳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
(三)体验成果实践反馈,深化学生劳动认知
在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成果的实践反馈与反思环节对于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劳动的意义,并通过持续的实践活动巩固和强化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在每次劳动体验活动结束后,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此反思不仅是对劳动过程的回顾,更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将实践中的感悟内化为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通过引导性提问,如“在这次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的?”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劳动体验,加深对劳动过程的理解和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其次,教师应利用反思的成果来设计后续的实践活动,确保体验式教学的连贯性和深化效果。例如,在一次校园清洁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思,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清洁任务,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清洁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此种基于反馈的实践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持续的体验中不断巩固和强化之前所学到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劳动认知。

最后,教师应注重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反馈,强化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可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劳动体验,通过劳动日记或项目报告等形式,持续反思并总结劳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劳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持续的反馈与反思活动,学生能在体验中不断提升劳动意识,深化劳动认知[3]。通过具体的实践反馈路径,教师能在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中有效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确保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不仅在短期内显现,更能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得以长久保持。
三、结语
文章对指向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分析如何通过课堂融入、情境模拟和实践反馈等路径,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劳动精神,并深化劳动认知。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体验式教学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的技能掌握和价值认同,更为劳动教育的深化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此研究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施美珠.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 2024,(9): 40-44.
[2]徐秋琪.指向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2,(9):98-100.
[3]景佳凤.基于体验式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22,(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