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爱德华·波诺曾指出:“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音乐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形式,它本身就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果。小学音乐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专业课程,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创造力培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旋律,并演绎音乐课堂新形态。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音乐学习的起步阶段,它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开拓学生视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积累音乐素材,丰富学生音乐积淀。这一过程无疑将拓展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丰富的内涵,视野的开拓又将滋养他们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2.增强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并用音乐的眼光思考生活,从而构建起音乐和生活的桥梁,为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释放想象能力
音乐创造活动是学生凭借既有的生活经验与音乐知识储备,进行联想、调动想象力的过程。学生在常态化联想与想象活动中,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创造意识与创造兴趣不断强化。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路径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路径是多样的,需要我们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相机而动。
1.用自由氛围激活创造可能
实践表明,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活学生创造的可能。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想理念,从课堂中心中转变出来,不仅要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而且也要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好伙伴,从而让学生的创造成为可能。
比如在学唱歌曲《摇啊摇》时,在配乐选择上,教师可以一改传统教唱方式,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配乐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口风琴、竖笛等器乐进行配乐。然后,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配乐,在多重教唱过程中,配以不同的器乐,将演奏效果借助录音录制下来,形成教唱音频。最后,进行音频播放,让学生选出最佳配音器乐。该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唱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营造出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种配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器乐配合形成的艺术效果,有效解放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从常规思维走向创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创造的热情。
2.用直观情境点燃创造热情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时往往借助音乐独特的表达形式与符号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这是由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基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与学生学情实际,我们要善于创设创造性学习情境,迎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发挥小学生思维优势,点燃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欣赏合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幸福拍手歌》引入教学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认识到幸福不是惊天动地,也不是记忆犹新,而是涓涓细流,需要我们细细品位,认真感受。再引导学生进入回忆,借助想象力回忆幸福的场景图,并交流与自己有关的幸福故事;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场景图景,穿插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让学生感受三拍子,体会歌曲旋律的特点,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三拍子,交流旋律强弱规律。这一环节,由于创设生动的场景,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的学习创造获得丰富的情感支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3.用趣味形式提供创造机会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教学形式,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因课、因教学内容、因教学时机,尝试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于寓教于乐中为学生提供创造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式中进行自由创造。《癞蛤蟆和小青蛙》是一首极具风趣幽默的表演唱歌曲,在弹琴教唱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演唱的力度进行揣摩。为了激发小学生创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歌曲编写音乐情景剧,一边表演一边演唱,分别体会小青蛙、癞蛤蟆角色演唱的力度,以及表演时的声音、语气与神态、动作等,可以融入自己的创造。最后通过小组竞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环节,改变传统单调教唱的形式,有机地引入比赛教学形式与角色扮演形式,并融入乐理知识教学。,给予学生丰富的创造空间,使学生获得自由创造的机会。
总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音乐学习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味到音乐的美妙与音乐的力量,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在音乐这片广袤的天地中自由创造,并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柳明清.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研究[J].北方音乐,2017.19
[2]王波.音乐课中创造性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10
[3]余莉娟.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