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基础、实用的课程,它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数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之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以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为基础,积极地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们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他们可以用灵活的数学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对改变以往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很大帮助。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化,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太单调
受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许多高中老师都习惯于将课本中的理论和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进行课堂传授之前,根本不会对教学内容展开优化和创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学生越来越表现出厌学、逃避学习的态度与行为,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对学习质量的跟进与提高。如果高中数学教师不对这种教学传授方式进行变革,只是单纯地重复着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就很容易造成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解释和传授,希望可以在课堂上甚至课余时间,将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将重点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将理论知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实在是太过单一了,这不仅会影响到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高中数学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进行改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对学生展开了教材内容知识的教学,而很少会对教材外的知识进行讲解,因为他们的教学范围很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学生还没有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他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数学教师只是依靠课本中的知识来展开教学,并没有在课余时间对知识展开扩展,因此,他们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所以,老师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地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完美,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景,以突破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学科,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重点难点,而要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具体,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容易。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是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中学“立体几何”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们只是简单地把图形的模版应用于课堂上,而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老师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直观地、动态地演示三维图形,并且在演示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向同学们解释三维图形的构成方式和原理,从而促进同学们对三维几何的学习。
3.巧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发现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网络教学中衍生出来的,网络上有许多初中数学教学所需的资源。所以,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和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还可以创造和模拟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各种情境,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复杂问题、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拓宽学生在数学上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使学生对函数的单一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一个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自变量数值的变化,让学生直观、自然地概括出函数的单调性,不需要教师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但是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却比传统教学更加系统、全面、深刻。再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电子白板、 PPT、动画等方式来演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实际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与数学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军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18):164.
[2]农莉莉.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与创新研究[J].数码设计(上),2021,10(6):235.
[3]黄萍.刍议高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数码设计(上),2021,1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