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中养鱼技术从开始到现在发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近年,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鱼塘养殖成本增加等等因素,使粮食生产、渔业生产中造成了很多压力。如何能合理、充分的使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两者相结合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水稻田中养鱼技术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稻田养鱼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来辅助人工养殖鱼类,也能够让水稻田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稻田养鱼的生态技术进行了分析,如何时放养、合理投饵、防暑降温以及药物的施用,包括改造稻田、选择水稻品种、以及养殖管理方面的要点为相关种植与养殖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发展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除草剂与杀虫剂、化肥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污染,是一种符合于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这一产业可以实现水稻和渔业的互利,水稻田独特的生态结构可以为鱼类提供适合的栖息环境。由于水稻田的水温浮动较大,并且溶氧量充足,可以弥补深水处含氧不足的情况,使得鱼可以在深水处生存,同时,鱼类的粪便也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最终达到鱼和水稻双收的目的。
一、水稻田中鱼苗品种的选择与投放
在水稻田中投放的鱼苗应该选择在浅水中能够适应生存的,以耐浅水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的杂食鱼类,在东北水稻田的昼夜温差较大,这更需要鱼苗拥有较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水稻的成熟期一般在3~5个月,所以应选择发情温和,能在短时间内成熟的品种。根据气候和水稻成熟的时间,投放鲢鱼则需选择3-4cm左右的鱼苗,如是草鱼和鲤鱼则应选择6-7cm最佳。我们在投放鱼苗前,第一步应该向水稻田中撒入适量生石灰,待生石灰完全融化后投放鱼苗。鱼苗的投放时间一般选择在插秧后的3-5天,在这段时间里,水稻的生长急需养分,涨势明显,水稻田中的微生物十分充足,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食物养料。同时水稻的不断生长,吸引了众多以水稻为食的昆虫,这样鱼也同时获得生长机会。昆虫在被鱼采食后,能够减少水稻生长的不利因素,变向的为鱼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同时,鱼类所排泄出的粪便也给予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二、水稻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关于水稻的品种,在东北最常见的便是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要针对当地的实际特点,融合光照条件、温度和湿度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高产量、抗病能力强的种子进行种植,只有这样高质量、高品质的水稻产品才适合使用,合适的水稻品种为后续鱼类的引入提供条件。
水稻与养鱼日常管理
水稻田农药害的防护。水稻种植生产中排放水的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稻田养鱼的稻田中,上下田或者是附近田在施用农药,污染了农药的水互相流通,很容易使稻田养鱼受到危害。要是流到养鱼池塘、自然水体中也会对池塘养鱼、自然水体鱼类产生危害。因此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排放污染农药后水的管理,特别是在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时更应注意。高效氯氰菊酯的不同对映体对鱼类的毒性差别极大,因此在能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可尝试使用对鱼低毒的对映体进行害虫防治。药物施用时要避免落入水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避免药物被稀释与对鱼类造成威胁。一旦发现鱼类出现活动迟钝以及晕厥的现象,表明水中的药物浓度偏高,应当立即换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鱼类的安全生长。
水稻田投饵。在稻田运营的初期,水中的微生物十分丰富,鱼类仅需依靠进食微生物便可生存。伴随着水稻的不断生长,放养的鱼类体型也不断增大,鱼所需要的食物摄入量照前期相比会有明显的提升和需要,这时候则需要进行人工鱼饵的投放。鱼饵通常选择豆饼、豆渣等饲料。精料的投放标准取决于鱼类的成长情况,精料的投放量不超过鱼体重的2~3%,辅料的投放量占鱼体重的20~30%。同时,还应该根据水中天然食物的比例,调节饲料的投放量。投放的次数保证在一天两次,并在气温下降时适量地减少饲料的投放。
水稻田调控水质。作为水稻的生长环境、鱼类的栖息地,在照顾水稻的同时,也应该适当调节水深,以满足鱼类的生存,通常,在夏天旱季少雨的情况下,水深应调节在6~10cm;在夏天高温多雨情况下,水深则应调节至20~30cm。
施肥管理。在施肥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并采用基施或者根外施肥的方式,通过对稻田涨势的情况,合理仳施肥,促进鱼类生产。
稻田管理。应当由专人来负责,做好日常巡视管理、防洪、排涝措施,并严防逃鱼。在雨季天气,要避免田间水位漫过田埂,造成逃鱼。对于进水口与排水口,要注意维修工作,避免出现逃鱼现象,在晒田前对鱼沟进行疏通,如果田埂出现漏水要及时填堵。严格管理,同时禁止鸭与鹅类进入稻田,捕食鱼苗。要及时清理水中的杂物,定期注入新水、排放旧水,并疏通渔沟,保持稻田水体流通。
综上所述,水稻田养鱼模式的应用优势较多,不仅能够维护农户经济效益,而且更加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稻增产等。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在水田养鱼模式下使用水稻栽培技术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要求,以便更好的发挥出该项技术应用价值,使得农业种植和渔业生产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