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音乐合唱训练的有效开展途径

周艳

博罗县博罗中学,516100

摘要: 在音乐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高中合唱训练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团队协作及艺术表现力的重要载体,其有效开展途径的探索显得尤为关键。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和声魅力与情感共鸣,能够深刻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其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本文旨在探讨一系列高效、科学的高中音乐合唱训练方法,旨在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合唱团的整体表现水平,为音乐教育领域贡献一份专业而深入的洞见。
关键词: 高中音乐;音乐教学;合唱训练
DOI:10.12721/ccn.2025.15702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歌唱作为音乐课程的基础内容。合唱是歌唱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强调声音的融合与共鸣,合唱训练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知力、发现音乐歌唱的魅力、增强艺术表现力。创新合唱训练模式将推进音乐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呈现。新课标强调艺术课程要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合唱训练,从多个维度出发,能引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合唱训练中丰富艺术感知,完成创意表达,激发审美情趣,增进文化理解,从而展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脉络。基于此,高中音乐教师应立足新课标视角,创新合唱训练的路径,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发展学生的合唱素养。

一、重视动作训练增强合唱表现力

教师在开展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动作训练,即肢体动作、语言动作及表情动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合唱内容,指导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尽可能以完美的动作辅助演绎音乐作品,增强合唱表现力。许多高中音乐教师在合唱训练中,更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动作训练,这会让合唱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重视动作训练,通过系统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将其积极运用于合唱实践。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歌曲紧凑的节奏、极具感染力的旋律指导学生合唱,让学生唱出情感,唱出华夏子女的精神气质。基于乐段旋律,教师要有指向性地开展动作训练,让学生明晰不同乐曲所呈现动作的不同,学会依据旋律呈现不同的动作。具体训练内容如下。

(一)站姿训练

站姿训练是合唱训练的基础部分,也是影响合唱表演效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更是让学生保持正确发音、顺畅呼吸的关键。《保卫黄河》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呈现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挥动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因此,为了唱出气魄,学生的站姿一定要挺拔,双手在自然下垂的同时握紧拳头,展现蓄势待发的状态;下巴微微上扬,目光正视前方,眼神坚定,展现昂扬的斗志。

(二)体态律动

肢体动作可以传达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合唱时,要让学生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呈现歌曲内容。比如,学生合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一句时,握紧的拳头要在同一水平线上,随着每一次铿锵有力的词句演唱,手臂就要上升一个幅度,以传达保卫全中国的决心。体态律动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合唱效果,让学生的情感表达更为具体、生动。

二、重跨界融合,创意表现音乐作品

在合唱训练的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倡导跨界融合的理念,鼓励学生在传统合唱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新颖元素,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创意化表达。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生的合唱理论认知与技能掌握,更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合唱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出一个自由、开放且充满创意的训练环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以高中音乐《纳西篝火啊哩哩》为例,这首歌曲以其欢快的节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纳西族人民在篝火旁欢歌起舞的生动场景。在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纳西族的风土人情、篝火晚会的盛况等视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背景与情感基调。随后,通过视唱练耳等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节奏感以及合唱中的和声协作能力。在掌握基本合唱技巧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围绕《纳西篝火啊哩哩》进行创意合唱设计。学生可以探索将纳西族的传统乐器(如葫芦丝、三弦等)融入合唱之中,为歌曲增添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可以尝试将纳西族的舞蹈元素与合唱相结合,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使合唱表演更加生动立体。例如,学生可以在合唱的间奏或高潮部分,模仿纳西族舞蹈中的跳跃、摆手等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展现不同的舞蹈形态,形成视听双重享受的艺术效果。

三、重评价反馈,持续增强训练效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评价,创新评价理念,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式,做到对课程教学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反馈。在开展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重视评价反馈,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合唱训练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学生在合唱训练中优秀及不完善的方面,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从而持续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在开展合唱训练时,教师要聚焦技巧训练这一重点,综合评价学生在合唱训练中的理解与感知情况。首先,教师要将训练的重点如音色训练、节奏训练、咬字吐词训练以及和声训练罗列出来,根据学生合唱训练的结果,综合分析学生对相关技能技巧的认知与掌握情况,将其纳入评价标准。其次,教师要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先让学生根据自身合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再让学生依据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情况进行互相评价。这能让学生全面参与评价,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指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后续的合唱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完善合唱技巧。最后,教师要运用艺术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合唱训练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综合分析学生在合唱训练前后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后续的训练计划,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合唱训练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与实践。从基础技能的扎实训练到艺术表现力的深度挖掘,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到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提升合唱团整体实力的坚实基石。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我们能够在合唱艺术的殿堂中,引领学生发现音乐之美,感受和声之韵,最终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璀璨光芒。这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更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深刻诠释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希.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四大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1(16):163-164.

[2]辛晓宇.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性开展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1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