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的兴起,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数字经济驱动模式逐步从新兴经济向主流驱动模式演变。当前在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复苏缓慢、抗疫常态化的形势下,我国制造业面临从粗放式、依赖低廉要素式发展向效益型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迫切性。制造业能否充分利用数字创新要素已成为其能否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充分抓紧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论文对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理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转型路径展开分析。
一、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与文献基础
(一)数字经济理论
数字经济是在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2020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强调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强调对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价值创造方式的变革性作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既包括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也包括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建立在新兴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兴数字产业。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技术、业态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特别是与制造业的融合,构成了现代经济体系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各国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点领域。
(二)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的路径研究等几方面。
一是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现有研究认为数字技术降低了信息收集、存储、复制、传输、分析的成本,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技术渗透,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产生显著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价值创造模式的全面数字化变革效应,导致制造企业流程重塑、生产工艺变革、商业模式变革、管理模式变革、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等效应,极大提升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智能制造的提升。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生产方式、产业模式的变革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数字化消费模式有利于消费者与厂商消除信息不对称,厂商能够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即时且规模化收集消费者的消费信息与意见反馈,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条件,促使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大数据分析有利于提升规模经济与专业分工;数字技术有利于提升生产企业各要素各环节的协同化水平,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对技术研发管理、生产流程重塑、企业营销管理都具有变革性重塑效应;产业链重塑效应强调数字技术对全产业链进行解构和重塑,价值链重塑效应强调数字化能拥有赋能企业重塑其价值创造模式的能力[1],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全面提升,竞争力增强,在价值链中实现从低层次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如赵西三(2017)从创新链、制造链、供应链、服务链等不同视角分析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机制;裘莹等(2019)阐述了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价值创造效应、成本节约效应等[2]。
二是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度数字技术或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区域异质性差别研究、影响因子测度,以及区域性发展现状实证研究等方面。
三是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主要从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保障环境等展开。包括企业的智能制造改造、网络平台化改造、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保障、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经济安全共享等治理环境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二、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仍有待提高
数字经济良性发展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产业长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积极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数字产业获得一定积累,我国数字经济在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数字核心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平台都积累了一定发展基础。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 39.2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比重为 38.6%[3]。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近年来数字经济规模增长迅速,但占GDP比重相比发达国家平均50%的比重仍有差距。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供给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数字化治理能力有待完善等。
(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仍然较低,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层次处于低层次阶段,在销售商务环节融合程度较高,电子商务引进程度高,然而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方面,融合程度较低。数字化转型依赖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系统的建立和引进,依赖于数字控制与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我国广大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为欠缺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很多中小制造企业仍然使用传统机械设备,数控装备较少[4],生产设备设施难以接入互联网,数据难以实现采集与处理。再者,目前数字化转型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工业设备有所差异,种类较多,协议标准难以统一,限制了设备上云上平台,不同标准的数据难以加以比较和进行数据处理,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待确立。
(三)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广大制造业企业关注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制造模式惯性的影响,企业容易形成对现有制造模式的路径依赖,对数字化转型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技术研发,都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与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存在研发应用周期长、预期的效益未能达到、有一定风险性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往往面临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转型动力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在现行管理方式下,对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需求不高,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的成本费用对中小企业来说形成不小的资金压力,并鉴于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周期性和风险性,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缺乏吸引力。为鼓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有相关的激励性政策与优惠扶持措施。
(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难度大,技术研发要求高,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制造业数字化跨及多领域多行业,既涉及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又涉及制造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艺设备的数字化改造、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管理流程数字化改造等,需要信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特定制造业生产技术、工业设备知识、管理技能等同时具备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根据现行的产业体系及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两方面人才培养处于脱节状态,复合型人才本身就面临较大的培养难度,兼备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五)数字经济治理环境有待完善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价值创造模式都带来数字化、变革性影响。数据资源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数据资源的争夺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既具备知识产权的垄断属性,又因为数字经济特点,具有共享性。对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数据销售数据上云上平台,会带来企业以及消费者数据安全、数据泄露问题。数据资源的产权属性、安全性与数据上云共享性的两难问题,给数字经济环境治理带来较大的挑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产权、使用权作出制度安排,对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策略
(一)积极提升数字经济供给能力
数字经济良性发展与一定规模的数字经济供给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继续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各类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在工业园区的5G网络建设;加大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平台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建立并完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信息技术软硬件产业战略地位,积极促进数字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建设力度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数字产业、数字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及要素保障扶持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标杆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互联网企业的标杆作用等。
(二)促进制造企业提升数字化转型动力与能力
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补贴措施,鼓励制造企业引入新兴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开展生产设备、生产流程重塑、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改造,鼓励制造企业加强前期自身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鼓励企业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促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管理服务、数字技术等相关环节相关要素的协同创新,切实实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加强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企业的建设,协助制造企业做好数字化转型全流程规划。特别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补贴力度,降低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成本,提升其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三)加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的是人才,针对人才缺失问题,一是加大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等多方主体力量,促进各方主体对数字化转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加强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一方面继续加强现有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针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学科与制造学科的融合,促进跨学科建设,促进双边人才的交流。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选择信息技术、互联网、制造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编写,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等。二是加大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强化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的制定,形成必要的人才储备。
(四)打造完善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跨行业的复杂经济行为,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创建出良好的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打造出良好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政府需要加强制作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在产业项目规划、管理服务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体制机制的制定安排、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与要素保障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管理统筹作用。特别是数字经济治理环境的打造,对数据资源产权使用权的安排,是当前较为迫切的问题。同时要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在数字信息服务、数字转型技术服务、数字转型金融财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打造相关服务企业与平台的建设,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2]李建军,于志恒.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法探究[J],现代商业(202108).
[3]王玉香,蒋剑.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