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只是在实现手段上采用了互联网形式。它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这个载体来开展金融业务的创新模式,它激发的是一种互联网意识,传递的是一种互联网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三大要素:1.信息处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主要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借助于社交网络进行信息的生成和传递,并运用云计算进行数据计算,具有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等特点。2.资源配置。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信息在网上直接配对从而进行交易。在双方不需要经过中介机构而进行资金的流通,并且有相较于传统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交易方式拥有更高的效率,提高了资金配置中的效率。3.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主要是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来进行金融活动的移动支付,具有支付便捷、速度快等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模式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对互联网金融实施一系列的监督管理,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监管是指在金融自由化、网络化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当局为维护市场有序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拥护,使得互联网金融迅猛的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界人士也开始对该行业的监管也开始重视起来,寻找一种有效的监管模式能更好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服务,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1.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是以控制互联网金融机构破产或遭受到流动性危机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为目标,防止危及到金融活动参与者、甚至实体经济从而保护公众利益。审慎监管的运作机制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资本充足率、 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的对金融体系进行分析,出于对整体行业发展过程安全性考虑,其目标是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发展。
2.行为监管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以及高速发展,使得现有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需要。因此,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行为监管更为重要。行为监管是通过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公平和有效而达到保护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产品、市场机制以及相关参与者行为的监管等,并且定期组织现场检查、评估、披露和处置。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市场风险监管比较薄弱
在市场风险监管上,互联网金融没有建立统一的备付金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文件,导致市场风险不断叠加。虽然人民银行于 2010 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作了相关规定,但对备付金的监管力度不像以前那么到位,伴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仅是要求“非金融机构需要将备付金存入银行备付金专用账户”完全不合乎市场现状,备付金的概念也渐渐被边缘化和模糊化。当前,各大券商竞争客户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甚至可以用不顾职业道德地“抢夺客户”来形容,可是现行金融法规中却没有对行业竞争进行具体细致的规定。
2、操作风险监管不够科学
在操作风险监管上,整体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操作指引,容易引发人为或非人为的一些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信息系统及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由于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因素引发了安全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营的稳定性、保密性、规范性等严格规定容易出现系统瘫痪、黑客侵入、交易中断、信息丢失等现象,同时由于相应的认证体系、定期检测规定也是空白,很难达到最大程度进行风险预防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
(一)构建全方位监管框架
明确政府监管机构责任。目前,我国最主要的金融监管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一行三会”,它们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客体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P2P 网络借贷机构、众筹机构等。为了进一步明晰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下应该设立专门负责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部门,增加监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社会监管体系。监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只有完善互联网金融社会监管体系,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实施监管。社会监管的本质是面向大众、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管的主体可以涵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新型媒体等各种类型的机构。完善社会监管体系,应该从外部角度开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监管的群众基础,有效降低监管成本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总体设计,保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互联网金融操作规程、风险规避措施等大主题入手,着眼于主体资格、进入门槛、准入审查、任务目标、方式方法、责任义务等细节,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大法,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方向,指导行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狄卫平.论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5):111-113.
[2]尹龙.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监管建议[J].当代经济.2019(32):36-39.
[3]蒋东东.互联网大众理财工具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