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因无法入睡、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所导致的睡眠不足,不能满足失眠人群白天正常的社会活动,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当代人生活压力增加,出现失眠的人群迅速增长。一方面,由于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轮流值夜班,作息不规律,容易出现生物钟紊乱的现象,另一方面,护士的工作繁重,且常需要应对多方压力,因此睡眠问题在护士群体高发。同时,失眠导致的睡眠不足会使人在日常工作中精神不济,产生倦怠,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导致工作中容易发生缺漏,造成护理安全问题,并对医患关系造成影响。本文对中医调护对护士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探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间选取238名护士参与本次调查,通过AIS量表进行筛查,其中120名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将120名护士均分为两组。观察组60名,对照组60名,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2.5±11.3)岁。对两组护士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睡眠管理干预。具体包括:①适当安排护理人员休息。就诊高峰期加排护理人员,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②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对护士的睡眠问题给予关注,及时帮助护理人员疏导不良情绪[2]。③给予护理人员助眠疗法干预,如听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进行穴位按摩等。
给予观察组中医调护干预。具体包括:①子午流注结合五音疗法。根据个人辨证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调式,结合子午流注法选择适当的时间,在清静的环境中播放音乐,音量以令人感到舒适为宜[3]。护理人员在聆听乐曲前需要先了解乐曲所描绘的景象或故事情节,在进行五音疗法时思绪跟随乐曲的节奏旋律,并和着乐曲节奏做出一些小动作[4]。护士在聆听乐曲时,可选择舒适的姿势,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放松身心投入音乐疗法。②子午流注结合饮食疗法。根据个人辨证不同选择不同的饮食疗法,并通过辨证循经按时进行。如:心肾不交导致失眠者,选用白鸭冬瓜汤;肝郁化火导致失眠者,选用桑葚茉莉饮;心脾亏虚导致失眠者,选用龙眼莲子羹等[5]。③濯足穴位按摩。足部经络众多,与全身脏腑存在密切关联,通过五音联合濯足穴按摩,可使药效作用于经络脏腑,进一步发挥调颌阴阳、促进气血运行之功效,从而发挥安神助眠之功效。
1.3 评价标准
使用AIS量表对干预前后两组护理人员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睡眠状况的改善情况。使用SAS、SDS量表对干预前后两组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护理人员不良情绪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4.0软件处理本次试验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睡眠状况改善情况
分别记录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后的AIS评分,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睡眠状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睡眠管理,两组护理人员睡眠质量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更佳(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士睡眠状况改善情况(x̄±s)
2.2 两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x̄±s)3讨论
失眠是在适宜睡眠的环境下依旧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早醒且对白天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的症状。一些受到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影响导致的失眠能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自我干预。如找出自身紧张、焦虑、感到压力的源头,解决切实存在的问题或进行心理疏导;探索对自身而言有效的助眠方式,洗热水澡、听音乐、喝牛奶等;规律运动,避免睡前剧烈运动,规律作息,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等[6]。护士的工作负荷大,需要承担方方面面的压力,轮流值夜班导致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失眠会使人出现头晕、头痛、精神萎靡等负面影响,对白天的精神状态和日常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对护士而言,护理工作需要保持耐心和谨慎。失眠所致的精力不济、白日倦怠容易导致护理工作出现疏漏,可能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同时失眠对情绪有极大负面影响,可使护士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在面对患者时缺少耐心,容易造成医患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对护理人员睡眠障碍给予更多关注,对出现睡眠障碍的护理人员进行睡眠管理干预,帮助护理人员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中医理论中认为睡眠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人体的阴阳在睡眠中得到自然又符合规律的转化。中医理论又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是由七情内伤所引起,涉及的脏腑器官有心、肝、脾、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7]。从中医的角度又将失眠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化火型失眠多由愤怒烦闷所致,应以泻肝火为主要治疗思路。痰热内扰型失眠由肠胃受热引起,其痰热上扰,治疗应以调和胆胃为主[8]。心脾两虚型失眠多出现于年迈体虚者,或劳心伤神、久病初愈者,其气虚血亏,应以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的治疗为主[9]。阴虚火旺型失眠者体虚精亏,治疗应以清心养血、补益肝肾为主。心胆气虚型失眠者多受噩梦惊扰,治疗应以养心安神为主。采用五音疗法和饮食疗法联合子午流注改善失眠人群睡眠状况时需要辨证施护,选择适当的乐曲或食疗方法,在对应的时间进行治疗。
子午流注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对人的活动时间节律的归纳总结,是符合生理活动和情志活动随时间改变的规律,即生物钟。子午流注是我国传统医学在生物时间学中的体现,认为人的生理机能和活动受自然界时间的变化影响。其中,人的睡眠受时间变化影响最为敏感。中医理论认为睡眠和人体生物节律密切相关,而失眠会导致人体生物节律失调,进而对健康造成影响。子午流注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主要应用于根据时间变化判断气血流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根据气血运行的规律选择特定的时辰能使治疗效果更佳。
音乐治疗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治疗方法,以音乐为媒介传达信息,通过特殊的音调与声波振动对人的神经和机体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机能和情绪变化进行调解。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在缓解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意识方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既是物种音阶,又指五种音乐调式。在中医五音疗法的使用中,需要根据失眠人群的具体情况在辨证后选择适当调式的音乐,通过聆听乐曲达到治疗的效果[10]。中医五音治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特点,非介入性不给失眠者造成额外的创伤或疼痛,且成本低廉,符合临床护理的需求。
食疗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始终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很多食物与中药并不存在严格划分。但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明显区别。相比药物治疗,食疗法更容易被人接受,适合长期食用。同药物治疗需要辨证施治一样,饮食疗法想要达到以食疗疾的效果需要辨证施食,一方面需要判断失眠者的病证,另一方面需要掌握食物的食性。食疗应针对不同的病证恰当配膳,只有当食物的性能主治与病症的性质一致时才能发挥治疗的效果。辨证施食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原则,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器官,针对不同的脏腑采取不同的食疗方法。
濯足穴位按摩,由于足部经络众多,与全身脏腑存在密切关联,通过中药濯足联合涌泉穴按摩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可使药效作用于经络脏腑,进一步发挥调颌阴阳、促进气血运行之功效,从而发挥安神助眠之功效。
本次研究以经过AIS量表评定存在失眠问题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睡眠管理。对观察组护士采用中医调护干预,对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方法干预。经过睡眠管理,两组护理人员睡眠质量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睡眠改善质量更佳(P<0.05)。睡眠管理能有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中医调护通过五音疗法和饮食疗法结合传统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安全的方式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问题。与进行睡眠管理前相比,两组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人员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失眠不仅给失眠者造成了头晕、头痛、昼间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更是对失眠者的情绪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失眠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给失眠者造成明显的身心负担,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中医调护通过辩证施护,给予护理人员针对性的睡眠管理,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障碍,缓解护理人员因睡眠问题导致的负面情绪,帮助护理人员调节自身的生物钟,恢复作息规律。
综上所述,中医调护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解决失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困扰,对改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有良好的效果。通过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能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身心压力,改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状态,保障护理质量。同时,中医调护治疗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的优势,在为失眠人群解决失眠困扰的同时不给失眠者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睡眠管理对慢性失眠治疗的价值[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1):65-67.
[2]秦莹,沈春健,邹慕尉,等.失眠对临床护士心理健康、认知功能及操作水平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1):58-60.
[3]王丽花,张巧珍,黄慧.耳穴贴压法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临床护士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1):50-53.
[4]龚卓之,杜炎远,徐旻灏,等.失眠病因病机与中医五音疗法理论探析[J].中国医药导刊,2021,23(02):96-99.
[5]程静,郭岚.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现代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启示[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8):2003-2004.
[6]周丹,杨青敏,顾艳荭,等.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ICU患者睡眠管理方案[J].护理学杂志,2019,34(12):54-57.
[7]彭美瑶,朱诗林.“中医辨体调护”改善气郁质中风恢复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60例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07):89-91.
[8]潘燕君,徐建.中医辨证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0):161+184.
[9]张海文.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2):75-78.
[10]董博,卜秀梅,张丽娟,等.中医五音疗法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病人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7,15(10):120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