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7) {
[0] => array(22) {
["doi"] => string(0) ""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73694"
["name"] => string(97) "基于SSR-seq技术评估中间球海胆多代选育群体和普通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21"
["click"] => string(3) "466"
["soziding1"] => string(92) "刘雷1 张伟杰1 刘岩松1 冷晓飞2 欧凡江1 臧晓宁1 李旭光2 丁君1 常亚青1"
["soziding2"] => string(75) "中间球海胆;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微卫星"
["soziding3"] => string(106) "1.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2.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水产研究进展"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79"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3"
["soziding10"] => string(1) "5"
["qitaduanzhi"] => string(21) "{"doi":"","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0) ""
["miaoshu"] => string(1500) "为明确不同选育群体中间球海胆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SSR-seq技术和15个微卫星位点,对1个家系选育群体(FP)、1个群体选育群体(IP)和1个未经选育的普通养殖群体(CP)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112个等位基因,FP、IP、CP 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077、5.133和6.133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2.816、2.873和3.638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22、0.441和0.50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95、0.599和0.66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6、0.543和0.623。家系选育群体(FP) He与H_o的差值(0.073)低于IP (0.158)和CP (0.166),平均固定指数(F)(0.115)低于IP (0.248)和CP (0.246)。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18~0.176,为中低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源于个体间。主成分分析(PCoA)和聚类进化树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IP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3个中间球海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代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均未明显降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家系选育更有利于保持群体的杂合度和控制群体的近交水平,群体选育则会提升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
["soziding20"] => string(0) ""
}
[1] => array(22) {
["doi"] => string(0) ""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73339"
["name"] => string(66) "慢性肾脏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21"
["click"] => string(3) "478"
["soziding1"] => string(67) "邢小平 唐吉斌 王传发 孙芸 李旭光 吴道伟 宋元明 "
["soziding2"] => string(60) "甲状旁腺激素;慢性肾脏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soziding3"] => string(30) "铜陵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国际检验医学"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92"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19"
["soziding10"] => string(2) "12"
["qitaduanzhi"] => string(21) "{"doi":"","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0) ""
["miaoshu"] => string(97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49例CKD患者,依据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分期方法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慢性肾功能衰竭组、尿毒症组,另选取2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H水平和生化指标差异,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CKD各组血清PTH、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CysC)、磷(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CKD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而血清钙(Ca)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TH与BUN、Cr、CysC、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2、0.616、0.563、0.376,P<0.01),与Ca呈负相关(r=-0.332,P<0.01)。结论 PTH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的进展,监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PTH水平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进展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soziding20"] => string(0) ""
}
[2]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4.157080"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57793"
["name"] => string(63) "浅谈航天特种车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规划设计研究"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12"
["click"] => string(3) "991"
["soziding1"] => string(26) "秦俊 李旭光 畅思琦"
["soziding2"] => string(45) "生产线;规划;精益生产;数字化"
["soziding3"] => string(72)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公司责任公司,山西长治,046000"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航空航天学报"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96"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4"
["soziding10"] => string(1) "9"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4.157080","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7756) "<p>0前言</p><p>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最大的航天地面设备制造企业,近几年我公司大力推进精益管理,优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生产模式,实施设计工艺协同、结构化工艺设计与加工仿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车间制造执行、试验数据管理和数控联网等系统,以“产品研制过程的统一数据源与信息闭环”为核心,以“虚拟制造与物理制造融合与统一”为目标,形成了数字化设计工艺协同能力,三维结构化工艺设计及仿真能力,生产管控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开展航天特种车数字化装配生产线建设,将突破传统的任务能力型发展方式,转化为高可靠性复杂地面设备制造模式,将成为我国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的典型代表。</p><p>1 装配模式规划</p><p>根据工业工程理论研究与行业调研,离散制造业主要有流水线、脉动线、固定位等多种装配模式。针对航天特种车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规划装配模式采用脉动线,装配线要满足多个型号产品的混线装配,定义为脉动式装配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快速响应的单元生产模式,按照成组技术原理和产品工艺特征划分出若干装配工位,进行生产单元的布局及物流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建立闭环动态的精细化生产管理机制。</p><p>脉动式装配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场地和人员等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提高内外部供应链的执行的准确性和效率,较好的适应航天特种车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满足未来航天特种车产品批生产总装任务的执行。</p><p>2 生产线设计目标</p><p>根据我公司对特种车产品总装能力规划要求和能力现状,装配生产线设计目标主要如下:</p><p>1)实现数字化虚拟制造条件,包括:应用数字化三维工艺设计与仿真手段进行产品工艺规划、工艺设计和工装设计;建立产品工艺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产品设计数据、制造过程数据等系统的集成管理;建立车间的工艺流程、制造过程、物流过程、人因工程及生产布局的数字化仿真模型。</p><p>2)实现车间运营管控条件,包括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计划管理、调度排产、生产执行、物流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等功能;与车间相对应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需求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采购、库存管理、成本管理等运营管理功能;针对制造数据的分析处理、挖掘应用等条件。</p><p>3)实现工业集成控制条件,包括设备数据采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等,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采集,并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的可视化管理。</p><p>4)实现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数字化设备条件,重点对现有制造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适当补充数字化末端数据采集能力和物流运转设备,严格控制新增制造设备;按照符合安全保密等要求的工业网络标准规范,实现各类设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p><p>5)实现配套的网络、信息安全、存储、服务器等信息化基础条件及标准规范等。</p><p>3 总体设计框架</p><p>为保障装配线达成设计目标,需进行特种车脉动生产线的建设,重点建设装配拉动生产模式,提升装配过程分析和验证能力,提升装配数字化管控能力,提升装配物料主动配送能力,以及提升质量管控和追溯能力。</p><p>以柔性制造单元为基础,以特种车脉动生产线为重点,开展特种车脉动生产线建设。重点补充机器人、自动化物流设备、数字化测试设备等,实现关键装配环节数字化改造,通过工业总线、设备集成等物联网手段,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的特种车脉动生产线生产管控平台,实现从生产过程中的自动识别、跟踪定位、加工控制及对各阶段物料的工艺状态、质量状态等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与优化决策,实现数字化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质量一致性和生产效益。</p><p>4 总体业务流程</p><p>依据特种车脉动生产线规划,结合对公司相关组织机构和业务分析,特种车脉动生产线的总体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2/1741768081961385.png" title="1741768081961385.png" alt="112.png" width="631" height="500" style="width: 631px; height: 500px;"/></p><p>图1 特种车脉动生产线业务流程</p><p>5产线设计</p><p>脉动式装配线顺利流转的关键在于各工位的生产节拍必须均衡,这就需要每个工位的工作量均匀,所以必须平衡瓶颈装配环节,对生产线的全部装配环节平均化,调整每个工位的作业负荷,以使各工位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p><p>1)根据该产线目标产量以及年有效工作总时间,计算出该产线生产节拍;</p><p>2)根据优化后的工艺流程,统计产品的装配周期;</p><p>3)根据该生产线的节拍,计算出工位数;</p><p>4)分析生产线的所在厂房面积是否满足计算出的工位数,否则优化产品装配周期;</p><p>5)根据工序的紧前紧后关系及资源约束关系,将产品的各工序内容分别划分到各个工位上;进而得出生产节拍;</p><p>6)进行生产线平衡性分析,优化生产节拍;</p><p>7)根据优化后的生产节拍,得出该生产线的实际产能;</p><p>8)将生产线实际产能与目标产能作比较;应不小于目标产量,否则重新进行生产平衡优化,直至实际生产量不小于目标产量为止。</p><p>如图2所示。</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2/1741768023803334.png" title="1741768023803334.png" alt="110.png" width="594" height="446" style="width: 594px; height: 446px;"/></p><p></p><p>图2 产线设计步骤</p><p>4结束语</p><p>未来几年我公司仍将以精益生产理论为指导,巩固近几年发展成果,持续优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生产模式,固化总装拉动全厂和外部物料配套的生产模式,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对总装工艺和总装生产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仿真环境、企业资源计划、总装现场执行以及装配现场资源进行改造集成,形成总装拉动的生产模式、数据驱动的业务流程管控和脉动式的装配线,为航天地面产品装配类企业提供示范效应。</p><p>参考文献</p><p>[1]杨春立,我国智能工厂趋势发展分析[J].中国工业评论,2016,(1):56-63.</p><p>[2]姚珺,《中国制造 2025》与“工业 4.0 时代”[J]. 领导科学论坛,2016,(2):12-30</p><p>[3]宋利康,郑堂介,朱永国,王娜,飞机脉动总装智能生产线构建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8(61):28-32</p><p>[4]王淼,飞机总装脉动生产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9(2):23-27</p><p>[5]刘春,魏亚飞,张洪瑞,生产线仿真技术发展及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6(16):57-62</p><p>[6]王巍,愈鸿均,安宏喜,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布局仿真技术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5):64-66</p>"
["miaoshu"] => string(444) "生产线规划方法的整个过程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以需求为起点,用正向分析的方法,以精益生产为规划的原则,数字化为实现手段,规划高效的装配生产线,并通过生产线仿真在建设实施前对效果进行验证。通过系统化的生产线规划,是实现高效灵活、定制化、数字化的生产模式的前提条件,也是最终实现生产线规划的理论基础。"
["soziding20"] => string(0) ""
}
[3]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3.159354"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53931"
["name"] => string(60) "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11"
["click"] => string(4) "2010"
["soziding1"] => string(9) "李旭光"
["soziding2"] => string(63) "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工程应用"
["soziding3"] => string(57) "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长春第三热电分公司"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动力技术研究"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3) "196"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3"
["soziding10"] => string(2) "12"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3.159354","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8470) "<p>引言<br/></p><p>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工程是为了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的烟尘排放,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而进行的重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装置选择、系统参数优化、施工难题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电厂改造工程提供有益参考。</p><p>1、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的基础知识</p><p>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的基础知识是研究和设计改造方案的重要前提。电厂输煤过程中的烟尘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细粉尘,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有效减少烟尘排放成为电厂环保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动力除尘装置广泛用于电厂的烟尘净化,包括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然而,这些动力除尘装置存在能耗高、设备占地面积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对于输煤过程中煤尘较为细小的情况,传统的动力除尘装置也难以达到很高的除尘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动力除尘装置逐渐被引入和应用。无动力除尘装置主要依靠电场作用或布料自清洁来实现粉尘的去除。常见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包括静电沉降器、静电滤袋器、湿法除尘器等。相较于传统动力除尘装置,无动力除尘装置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运行稳定等优点。在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的基础知识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不同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适用条件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进行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p><p>2、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p><p>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的改造设计是为了提高除尘效率、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改造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装置的特点和工作条件,选取合适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并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进行改造设计之前,需要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通过了解电厂输煤过程中的烟尘排放情况,包括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气流速度等参数,可以准确评估当前动力除尘装置的性能和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根据现场调研结果和电厂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常见的无动力除尘装置有静电沉降器、静电滤袋器、湿法除尘器等。不同的装置适用于不同的煤尘特性和运行条件。例如,对于粒径较细的煤尘,静电滤袋器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湿度较高的煤气,湿法除尘器则具有优势。在选择装置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风管和流速控制,灰斗和灰料处理等。合理的系统设计能够保证无动力除尘装置正常运行并达到设计效果。此外,对于已有的输煤系统,可以通过改进输送方式、增加布袋或板式除尘器等手段,减少煤尘产生量,从源头上降低排放。也可以考虑在煤炭堆场和传输过程中采取湿法喷水等方法,减少煤尘的扬尘现象。优化无动力除尘装置的系统参数也是改造设计的关键之一。包括电场电压、电流密度、滤料选择和布料清灰频率等。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提高除尘效率,确保装置的稳定运行,并尽可能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p><p>3、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工程实施</p><p>3.1工程前期准备工作</p><p>包括确定改造计划和时间安排,组织相关人员和设备资源,制定安全施工方案等。还需要清理现场,对旧有的动力除尘装置进行拆解、检修和处理,为新的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创造良好条件。</p><p>3.2改造设计的具体实施</p><p>根据改造设计方案,按照先进性、可操作性、经济性的原则,进行新装置的安装和调试。包括滤袋或沉降板的安装、电场的布置与调试、风管和流速控制设备的调整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质量,保证装置安全运行和稳定性。</p><p>在改造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与其他系统的配套改造,如灰渣处理系统、灰料输送系统等。根据改造前后的变化情况,对相应设备和管道进行调整和适应,确保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改造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通过实时监测烟气排放参数,如烟尘浓度、粒径分布、气流速度等,评估装置的除尘效果。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装置工作参数,优化系统性能,以达到最佳除尘效果。随着改造实施的进行,需要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无动力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p><p>3.3实施效果评估和调整</p><p>通过对改造后的装置进行检验,对烟气排放进行再次监测,并与改造前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改造效果。同时,需要进行性能参数测试和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估,以确认改造项目的成果和改进方向。在整个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和合作,随时了解新技术和装置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进改造方案,确保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效果的实现。</p><p>4、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p><p>4.1设备选择问题</p><p>在选择无动力除尘装置时,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每种装置都有其适用条件和优劣势。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不同装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准确评估当前烟尘排放情况,选取最适合的装置。此外,可以进行小型试验和模拟研究,验证不同装置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差异,从而更好地做出选择。</p><p>4.2系统参数优化问题</p><p>无动力除尘装置的工作效果受系统参数的影响较大。常见的问题包括电场电压、电流密度和布料清灰频率等参数的设置不合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系统参数的详细优化。通过实际监测数据或模拟计算,确定最佳的参数范围,并进行调试和验证,以达到最佳的除尘效果和能耗控制。</p><p>4.3工程施工难题</p><p>改造工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施工难题,如设备安装困难、管线连接问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前进行充分的现场勘察和设计,确保装置安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进度和质量,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p><p>4.4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不足问题</p><p>在使用新装置进行工程应用时,操作人员可能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和经验,导致装置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组织相关培训班或专家指导,向操作人员传授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并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以确保装置的顺利运行和性能的正常发挥。</p><p>结束语</p><p>通过对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的扩展讨论,我们了解到在改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建议。只有充分考虑装置选择、系统参数优化、工程施工、效果评估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因素,才能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实现预期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目标。希望这些讨论能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电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持续改进。</p><p>参考文献</p><p>[1]李伟光.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20.</p><p>[2]张成国,王建.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华电技术,2019,41(04):63-65.</p><p>[3]周龙扬.输煤系统无动力除尘改造[J].科学技术创新,2018(31):180-181.</p><p>[4]李春亮,卢艳峰,华岁喜.无动力除尘在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17,1(06):56-58.</p><p>[5]白志刚.燃煤电厂输煤系统除尘措施探讨[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6(04):41-42+45.</p>"
["miaoshu"] => string(534)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火力发电厂的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烟尘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厂普遍采用了除尘装置来减少烟尘排放。然而,传统的动力除尘装置存在能耗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对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的改造进行研究和设计,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通过改造设计和工程应用,可以提高除尘效率,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进一步提升电厂的环保性能。"
["soziding20"] => string(0) ""
}
[4]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4.157411"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23365"
["name"] => string(42)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2-19"
["click"] => string(4) "1139"
["soziding1"] => string(16) "李旭光 宋雯"
["soziding2"] => string(48)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思政;价值观"
["soziding3"] => string(57)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2) "物理进展"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3) "117"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4"
["soziding10"] => string(1) "9"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4.157411","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8310) "<p>“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所有高校一直在探讨的重要问题,培养能力突出、思想健康、爱国爱党且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本科生是高校的办学目标,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及理念的迥异,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一直较慢<sup>[1]</sup>。2019年-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从政策上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进一步明确了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p><p>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引起关注,《物理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科学性及实用性强,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因此,进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有利于高质量环保人才的培养。</p><p>一、《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p><p>(一)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够</p><p>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运动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化学科学各分支的公共理论基础。物理化学所涉及的理论是工农业生产的一块重要基石,是解释生产、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新能源材料等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课还是以传授专业基础和技术为主,搞混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没有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sup>[2]</sup>。</p><p>(二)教师开展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p><p>目前,国家、社会和学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建设的理论、政策和制度都在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校思政建设会走上正轨,思政建设也会融入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思想也会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执行人是教师,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如何在各自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依然很有难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要有广泛知识面。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如何将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授课过程,还存在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p><p>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p><p>(一)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p><p>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sup>[3]</sup>。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尤其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急速的拉近了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均有明显差别,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p><p>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教师是该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无数学生终生的成长<sup>[4]</sup>。高校教师一定要把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放在工作首位,不能只讲教学或科研,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及时纠正学生思想的偏差,这不仅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职责,更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需要加强学习,结合学校培训,自己学习等途径,分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系和区别,两者均是高效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的思想建设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也有明确的区别,“思政课程”专指显性的政治教育课程,如政治课等,是思政育人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是以隐性方式进行,即在传递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的思想建设。总之,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p><p>(二)充分挖掘《物理化学》中的思政元素</p><p>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章节设计内容的特性,找到思政教育的融入点,精心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能够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热力学”相关章节,讲解热力学相关基础的时候,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与热力学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未来实现“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物理化学》课程中提到的化学动力学部分,除了介绍其基本概念,也要联系实际案例,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和降解动力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p><p>《物理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更要学习相应的技术,能够实际应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也要扩展到课外,可以通过课后思考题或与其他课程联动等方式进行。如《物理化学》可以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充分的思政教育,培育出健康的价值观。</p><p>总之,构建思政教育完整体系,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和科学探索精神,弘扬爱国、敬业、创新、奉献和协同精神,培养能力与思想全面发现的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储备优秀人才。</p><p>三、结论</p><p>“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理工科专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永远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能力和德行俱佳的人才。《物理化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对培养环保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化学》思政教育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不断挖掘其思政元素,将其与知识点合理的融合。这都要求高校教书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丰富自己的知识,切实尽到学生引路人的责任。</p><p>参考文献:</p><p>[1] 刘攀,成慧翔.十九大精神融进高校课堂探析[J].高教学刊,2018(3): 22-24.</p><p>[2] 王春华,张成立,毕聪明. 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解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06): 79-81.</p><p>[3] 高山山. 高校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11): 142-143.</p><p>[4] 唐多昌.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01): 130-132.</p> "
["miaoshu"] => string(444) "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问题。提出利用好课程和课后多个渠道,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技能和德育协同发展的人才。结合《物理化学》教学实践,提出了思政改革的具体策略,以供同行在思政教育方面参考。"
["soziding20"] => string(0) ""
}
[5]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3.157273"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16930"
["name"] => string(57) "我国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2-14"
["click"] => string(4) "2551"
["soziding1"] => string(30) "李旭光 汪新渊 李旭阳 "
["soziding2"] => string(48)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现状"
["soziding3"] => string(60) "泰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泰安,271000"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21) "中国食品与营养"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3) "254"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3"
["soziding10"] => string(1) "4"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3.157273","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8634) "<p>引言:衣食住行是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食品加工行业近些年发展迅猛,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致使食品加工一跃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中流砥柱。近些年虽然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迅猛,但却疏于管理,由于市面上的劣质产品导致群众身心健康受损的问题频发,故而必须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重视,进而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p><p>1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现状</p><p>1.1样品采集不规范</p><p>检测机构在开展食品检验工作时,其样品采集环节存在很多的问题。该环节工作环境较为复杂,程序较多,内容繁杂,工程量较大,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整体收益却不高,因此,难以激发检测机构人员的工作动力。这种情况下,导致样品采样工作缺乏统一性规范,采样标准混乱,甚至在具体工作中还会依据以往工作经验进行主观性操作和判断,导致样品质量不过关,对检测结果带来不利影响。</p><p>1.2检测方式不正确</p><p>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能力较差,在食品检测机构方面的经济投入不足,导致检测硬件、软件等不能及时更新,难以满足食品安全检测要求;此外检测方式不合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对检测仪器、工作环境等不能开展合理监控,难以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护等,导致仪器出现失准等问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观念落后,检测方法缺乏先进性,检测结果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等问题。</p><p>1.3人员配备不充足</p><p>虽然很多检测机构引入了大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但是人才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既具有较高学历又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导致食品检验工作难以高效性开展,整体检测机构人员的能力较差,影响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检测质量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人员配备不合理等,导致工作质量管理不到位,限制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p><p>1.4信息建设不健全</p><p>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日渐兴盛,给食品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部分检测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对客户信息的跟踪服务不到位、后期综合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等,致使整体的工作质量管理水平较低。</p><p>2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未来展望</p><p>2.1优化样品采集工作</p><p>在样品采集之前,需要对被采对象的实际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样方案,对样品质量、抽检地点、季节角度等进行明确设置,从而保障样品采集工作的质量,强化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和代表性。为了强化样品采集效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开展多次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同时减少同类产品的检测次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控制工作成本,优化食品检测质量效率。</p><p>2.2优化检验方法</p><p>检测机构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强化自身的检验水平和能力,实现检测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提高检测工作的技术含量,充分体现其时代性和先进性。在食品检验工作中,要明确重点的检测对象,如农药残留量、抗生素量、添加剂、毒素微生物等。要对检测设备进行优化选择,保障设备功能与检测需求的契合性,如在称重时选择电子天平,使用冷冻离心机对食品中的污染物进行提取;在检验前使用恒温循环水浴对食品进行预处理;使用红外接种环灭菌器对食物微生物进行处理。</p><p>2.3提高人员素质</p><p>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活动,完善长期培训方案,结合不同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开展层次化和个性化的专业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要注重强化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工作质量,并提高其分析能力,能够对食品质量状态进行精准判断;加强技术规范学习,对标准检测规范进行深度理解和熟练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对各种专业理论进行学习,如误差理论、数据处理理论等,持续性拓展专业技术知识范围;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引进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准人才,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p><p>2.4强化信息化建设</p><p>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食品检测行业的有效性融合,可以推动其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开展。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完善的LIMS管理系统,并构建自主服务空间,方便检测结果的随时查询,满足被测对象的需求,自主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同时要提供全方位的人工客服服务,强化服务质量。安排专业化的信息人才,对管理系统开展实时监督和管控,定期运维管理,避免出现系统故障问题,确保其安全稳定性运行。</p><p>2.5强化检测环境的监管</p><p>食品检测过程中,其检测结果往往会受到检测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检测环境进行强化管理,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其中涉及到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状态、样品制备保存、实验室温湿度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检测环境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保障工作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全面推动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p><p>2.6保障检测记录质量</p><p>对食品检测全过程进行真实全面记录,可以对食品质量进行有效性评估,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和客观性。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很多,需要对数据采集进行优化管理,保障数据记录、整理、保存工作的秩序化开展,从而为检验结果的评估提供证据。在数据记录过程中,要保障及时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并保障数据记录格式的规范性;在填写检验报告时,需要与样品信息保持统一性;使用专业用语书写检验报告结论;纸质检验报告要保存5年以上,并做好档案材料的保存工作,做好防潮、防火、防盗、防尘工作。</p><p>2.7强化检测结果质量</p><p>在具体实施中,要对检测报告进行定期抽检,开展重复性检测,强化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在重复检测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检测手段,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鼓励检测人员积极参加其他检测机构的食品检验交流活动,学习更多检测技术和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强化专业技能水平,保障检测结果质量;对样品不同检测指标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全面性分析。同时检测结构要强化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监控方法、计划、结构等开展全面性评估,明确质量控制效果,及时发现检验结果质量管控中的缺陷,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进行修正,从根本上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准性。</p><p>结束语:</p><p>综上所述,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市场流通中的食品是否合格,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故而,必须强化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力度,这不仅是推动国家食品风险监测工作有效性执行的重要性途径,还是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关键手段,从而为人们创建更加健康的食品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p><p>参考文献:</p><p>[1]齐迹,安思雨,张旭,周兰影.浅谈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J].食品安全导刊,2021(28):37-38.</p><p>[2]杨婷婷.关于食品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策略初探[J].食品安全导刊,2021(27):49-50.</p><p>[3]於小惠.检验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浅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1(22):28+30.</p><p>[4]王志远.我国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J].食品安全导刊,2020,No.268(09):86-86.</p><p>[5]孔令红.浅谈我国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J].食品安全导刊,2020,No.273(14):40-40.</p> "
["miaoshu"] => string(414) "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来说,检测质量是其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强化其管理水平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才能增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公信力,从而促使该行业稳定发展。鉴于此,本文将针对食品检验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现状展开深入剖析,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可以为提升我国人民食品安全水平做出贡献。"
["soziding20"] => string(0) ""
}
[6]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3.157020"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15714"
["name"] => string(45)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2-13"
["click"] => string(4) "1146"
["soziding1"] => string(29) "李旭光 汪新渊 李旭阳"
["soziding2"] => string(51)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soziding3"] => string(60) "泰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泰安,271000"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生物技术研究"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97"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3"
["soziding10"] => string(1) "2"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3.157020","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8422) "<p></p><p>前言:在进行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中较易遭受微生物造成污染,严重威胁食品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快速检测技术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国标中对于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式都属于非常传统的检验方式,步骤繁琐,耗时耗力,在面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与日常市场监督中,检测结果要比监督需求更为滞后。鉴于此,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p><p>1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p><p>由于微生物对食物的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在保证食物的安全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生物食品安全检验是指有关企业通过专业、科学的检验手段,对食品生产中的各类有益或有害的物质进行专业、可靠的检验和分析,并能以可视的形式反映出来。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需要引入和推广食品检测技术,例如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出食物中的微生物,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技术,同时也是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和相关标准的有力基础。因此,微生物的快速测定技术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p><p>2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缺陷</p><p>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快速、节约人力、物力等优点,但是由于缺乏对样品的精确度的测试,通常只能用于定性的方法,而不能用来进行定量的检测。不同的食物在采用快速检测技术之前,要对每一种食物的特性和应用范围和需要注意的事宜进行全面的了解。在采用快速检测技术检测食物中的微生物时,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某些食物中含有某些特定的物质,从而使得食品中的某些物质难以进行快速检测,从而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p><p>3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p><p>3.1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应用</p><p>通常而言,特异性抗体存在于全部生物活性物质内。因此,通过对食品内特定微生物进行标记处理,可以明晰食品内微生物含量、类型,为食品安全性的判定提供依据。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检测方法。当前,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IMS(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FT(免疫荧光技术)、IGLT(免疫胶体金技术)、LA(乳胶凝集法)等广泛应用于食品检验。这些技术主要用于食品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的快速检测。ELISA具有特异性强、稳定、检测费用低、易于操作、标准化程度高、且可对大批量样品进行同时检测等优点。IGLT已经开发出多种病原菌的胶体金试纸条,操作简单,无需专业人员和其他仪器,可检测的样品多样化,10~15分钟肉眼即可直接判定检测结果,检测成本低廉,因此,比较适合基层和现场的快速检验。</p><p>3.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应用</p><p>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程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范畴逐渐扩展,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最为突出。前者主要是通过大幅度扩增特定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类似于体外DNA复制),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度特异性检测结果。该技术灵敏度高,而且污染小,在食品检测中经常用到。后者主要是在分子生物学、微电子技术支持下,融合基因探针、芯片技术,经检测系统进行芯片扫描,判定是否存在部分特异状态微生物。从理论层面而言,经过一次基因芯片检测,可以得知全部潜在致病源、遗传性指标。但是在现代技术发展进程中,检测技术便捷度有效提升,以往单一的技术种类与全面检测的需求不相符。此时,就需要依据技术联合理念,同时应用自动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检测精准性。</p><p>3.3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应用</p><p>在当前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基因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主要快速检测技术,前者主要有石英晶体振荡器,即利用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唯一性,对食品微生物情况进行有效识别,具有工作效率高、实际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后者主要是通过被测试食品分子、生物接收器敏感材料结合后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物理效应,进行酸碱度值、离子强度等数据分析及颜色变化研究,判定食品中是否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具体操作时需要在具备生物功能的感应元件内放入检测样品,对其发生的生物反应进行识读,并经信号转换器,将生物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基于电信号测量简便、传输便捷、易于出来的特性,经过检测放大器进行进一步放大处理,为最终微生物类别、浓度判定提供依据。通过将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毒素、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中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因致病菌感染导致的损失。该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以大规模仪器、高水准环境为支撑,便捷度较差,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基层乡镇和不发达地区、农贸市场应用较为困难。</p><p>3.4基因芯片检测的应用</p><p>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通常采用的是基因芯片的方法,也就是杂交测序。这项技术要求将大量的核酸探针植入到对应的基质表面,与标记后的样品进行杂交,再用专业的荧光技术对芯片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检测,并与电脑相连,利用电脑的智能特性,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记录。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这种新的检测技术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这项技术可以通过一枚基因芯片,对多种微生物进行快速的检测,并让相关工作人员对所要检测的微生物进行实时的分析,从而为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检测效率高、检测效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基因芯片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工业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支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调研,我们发现,在最近几年,通过对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探索,对以副溶血弧菌为主的多种常见细菌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需要。</p><p>结束语:</p><p>概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的共同关注,而伴随食品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完善,便于寻找到更为简便及科学的检测方式。食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避免无法满足标准的食品混入其中,从而保障大众的身体健康。</p><p>参考文献:</p><p>[1]杨柳.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快速检测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19(10):84-86+94.</p><p>[2]范蕊,王文文,卢彬.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1(02):180-183.</p><p>[3]梁筱筝.常见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对比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36):166+168.</p><p>[4]赵丽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186+188.</p><p>[5]齐艳君.快速检测技术在动物动物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08):81-82.</p><p>[6]费扬.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应用和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11):92-94.</p><p>[7]向东,汤沂,裘芳,李沫寒,梅祺.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9(15):81-82+85.</p>"
["miaoshu"] => string(495) "伴随新时代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食品健康安全意识不断提高重视。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微生物检测技术始终是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对比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低效率及高耗时的特点,快速检测方式可提升检测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本文简述了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了缺陷,提出有效的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soziding20"] => string(0) ""
}
}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div class="fenyeyemadiv" >
[1/1]
在线客服: |
 |
客服电话:: |
 |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