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3) {
[0]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5.157030"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67792"
["name"] => string(103)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以统编教材《夏商周的更替》为例"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18"
["click"] => string(3) "443"
["soziding1"] => string(9) "石婷婷"
["soziding2"] => string(78) "初中历史教学;唯物史观;铸魂育人;中华文明;文化认同"
["soziding3"] => string(27) "肥东第三中学,231600"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历史研究进展"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41"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5"
["soziding10"] => string(1) "4"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5.157030","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14645) "<p>引 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才能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素重历史教育,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故而,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其承担着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时代重任。</p><p>《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学习、认识历史。唯物史观极强的思辨特性与广博的意蕴决定了它的培育策略——必须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渗透、总结,否则就有“空中楼阁”之嫌,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应用,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不仅会导致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边缘化,尤为重要的是,未能担负起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因此,笔者试图基于课标、教材,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尝试可实践的新教学思路,并将在真实课堂中上课的成文方案做一叙写。限于篇幅,这里仅以统编教材《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例,略作陈述。</p><p>一、教学设计思路</p><p>孔子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sup>[1]</sup>这里提及,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沿着正道前进。据此,后世的儒家人士就认为,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治理得最好的三个典范朝代,无论是国家政治结构、帝王品德与治理能力(个别昏君除外)等都是后世王朝与君主的参照标准。翻阅经典,常见“效法三代”“追比三代”等修辞。可以说,夏商周三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随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因此,三代在整个中国史的教学中,甚至是中华文明史的书写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中国史的书写中,通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开端。基于此,如何上好这一课,不仅是涉及历史教学问题,更是关乎中华文明史观培育的重大课题。</p><p>《夏商周的更替》一课,在教材编写上共设置四个部分“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 ”,这种按朝代先后更替叙述的方式,时序性强,能够较好地落实时空观念,突显朝代特征,但容易导致知识点相对分散,朝代之间的联系凸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囿于表面知识,而难以抓住主线,不利于理解的层层深入,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笔者把本课教学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呈现为三部分“观王朝兴衰”“探三代脉搏”“思兴亡教训”。首先,以时间为线,通过表格(详见表1)对夏商周的兴衰进行梳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明确夏商周的更替,构筑了时空观念。其次,以夏商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主线索,一方面将教材细节知识“化繁为简”,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变得具体清晰。最后,通过夏商周的发展历史,感悟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p><p>二、教学设计方案</p><p>《夏商周的更替》课标要求: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p><p>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学历史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课标、教材,但又要高于课标,高于教材。对于本课,笔者尝试借助视频、图片、文字史料等构建情境,紧扣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进行教学。</p><p>1.导入</p><p>很长一段时期,夏商周的历史只停留在后世的纸质文献中,尤其是夏朝,更是缺乏力证,以至于一些国外著述在书写世界通史与中国历史时,只将中华文明追溯到商周,认为中国史籍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属于神话传说。而考古发掘无疑为证明夏朝的存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业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一些考古发现更是就在我们身边,尤以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sup>[2]</sup>终评的肥西三官庙遗址为著。通过播放遗址发掘视频,展示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一系列出土文物,使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夏朝的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p><p>教师通过视频材料导入话题。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肥西三官庙遗址可能是商汤攻伐夏桀,桀战败出逃所留下的。由此,夏商周是如何更替的?与史前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社会总体发生了哪些变迁?</p><p>【设计意图】借助家乡的历史遗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夏朝末的一座遗址,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延续新石器时代陶器文明的同时,发展出玉石文化,又有逐渐进入青铜时代的趋势,为书写完整的中华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借助一个历史缩影,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历史的进步。</p><p>2.观王朝兴衰</p><p>通过表格梳理夏商周兴衰的史实,再辅以历史年代尺,理解“公元”和“公元前”的概念。观察教材上的“商朝形势图”,通过商朝时期周部落已经存在的历史现象,了解部族共存与朝代更迭的关系,真正把握历史学科的时序性,进而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p><p>无论是教材的书写还是我们的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历史的时间观念。其实,除了时序性,空间概念的培养同样重要,历史由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观察教材上的“商朝形势图”时,可适当引入地理空间概念,启示学生思考当时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在,也即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所在。同时,应当密切引入近年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例如,与夏商周几乎同时存在的三星堆文明,了解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不仅分布在黄河流域,而是散布在多个区域,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sup>[3]</sup>这样不仅为培养学生完整的时空观念奠定基础,同时使他们能够跨越课本,接触最新的历史知识,建立更加完整的历史观念。</p><p>3.探三代脉搏</p><p>动态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主要文物图片(木器、骨器、石器、陶器等)与三官庙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以及相关考古发掘视频,提出问题:对比原始社会时期和夏朝的生产工具在工艺、原料上的变化,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p><p>【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继续增多,从而带来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p><p>带领学生阅读权威学术研究与重要历史材料:</p><p>材料1 当史前社会末期私有制等新的因素发展起来时,必然对旧的公有制的传统产生背离和破坏,氏族部落社会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原则,包括首领的选任制度等,也必然要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sup>[4]</sup></p><p>材料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sup>[5]</sup></p><p>提出问题:夏代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p><p>【设计意图】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家天下”的出现,“家天下”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以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更加剧烈的阶级分化为思路,引导学生寻找夏朝阶级分化加剧的体现:夏朝的二里头建筑遗址、王室专用的青铜礼器等。</p><p>材料3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sup>[6]</sup></p><p>提出问题:夏朝设立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表现?夏朝的特殊历史地位?</p><p>【设计意图】以占有大量私产的统治阶级为保护财产、掠夺更多财富,从而制定各种制度,建立统治机构为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措施,理解夏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p><p>材料4 综观历代都城变迁,影响定都和迁都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因素。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物产富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和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sup>[7]</sup></p><p>材料5 西周实行分封制,表面上是“分”,实质上是“合”,即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成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sup>[8]</sup></p><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8/1742287600687849.png" title="1742287600687849.png" alt="1.png" width="100%"/></p><p>提出问题:夏商周时期,社会延续与发展的表现?</p><p>【设计意图】借助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商初多次迁都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现象,理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制度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分封制。对比三代政治,理解夏商周同属于奴隶制社会的本质延续。</p><p>4.思兴亡教训</p><p>三代更迭的相似原因是君王暴政,这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政治的长治久安,源于百姓的安居乐业”。</p><p>当下,我们国家正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了早日实现强国之梦,我们一定要大力促进 社会生产发展,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安定;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各项政策制度。</p><p>【设计意图】总结三代兴亡的历史教训,使学生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道理,同时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德育,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p><p>三、教学反思与优化</p><p>教学反思与教学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教学反思与优化是教师立足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为目的,以自我教学活动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进行理性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的过程。<sup>[9]</sup></p><p>本节教学可取之处在于:1.借助多媒体教学、历史文献,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塑造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2.教师在深入分析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阶级分化加剧→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思维层面理解知识要点。学生按照这一时期文明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将零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搭建起历史知识框架,同时对历史理论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进而促使核心素养的获得,如唯物史观点:生产力发展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形态更迭的根本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一切重要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p><p>本节教学有待改进之处:课堂是师生、生生思维交流碰撞的场所,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需要外现出来,才能够达到交流共享、互相提升的目的。这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时间有限,限制了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究其原因,在于课堂预设环节过多、有面面俱到之嫌。教师需进一步优化、精化教学过程,立足学情,关注学生的思维成长。</p><p>表1 夏商周的更迭</p><p></p><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8/1742287619724358.png" title="1742287619724358.png" alt="2.png" width="100%"/></p><p>表2 夏商周的更迭</p><p></p><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8/1742287626987736.png" title="1742287626987736.png" alt="3.png" width="100%"/></p><p>参考文献</p><p>[1](春秋)孔子: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06页。</p><p>[2]佚名: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0个项目入围终评,国家文物局官网http://www.ncha.gov.cn/art/2020/4/6/art_722_159985.html</p><p>[3]方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6-6(3).</p><p>[4]徐祖祥: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7-31.</p><p>[5]刘珏欣等编著:礼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p><p>[6]王震中编: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p><p>[7]于云洪:魏训田.商朝盘庚迁殷的原因——从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索[J].德州学院学报,2005(3):68-71.</p><p>[8]孔华:释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分封制再思考[J].安徽史学,2023(2):20-26.</p><p>[9] 董国良主编:教育理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26页。</p>"
["miaoshu"] => string(633) "唯物史观是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案例进行讨论,尝试突破原有教材编写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运用视频导入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图表梳理史实以强化学生时间观,注重空间观的熏陶,并将最新学术研究与相关史料融入课堂。同时,以史为鉴,把握三代兴亡史的现实意义。将唯物史观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
["soziding20"] => string(0) ""
}
[1]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4.157415"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51206"
["name"] => string(66) "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的筛选及分析"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3-10"
["click"] => string(4) "1037"
["soziding1"] => string(29) "1.郝飞 1.石婷婷 2.侯霞"
["soziding2"] => string(51) "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
["soziding3"] => string(112) "1.张家口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075000"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8) "预防医学杂志"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2) "99"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4"
["soziding10"] => string(1) "7"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4.157415","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8638) "<p>在人体的牙齿治疗中,将牙齿从一个位置进行移植,到达同个体的另一个位置临床上,对于单颗牙缺失情况,在治疗中以进行自体牙移植作为主要方案<sup>[1]</sup>。该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牙齿,将缺失部分补充,恢复正常排序,对于牙槽骨的骨量进行维系,使周边牙齿组织得到有效恢复,同时提升美观度。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sup>[2]</sup>,我国就已经应用该方式,在技术、操作等多方面影响下,会造成移植成功率较低。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该治疗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同时修复材料、技术等也更加规范。但是,在相关治疗中,其预后可能存在不良后果,这是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sup>[3]</sup>。在社会、生物因素影响下,此类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对于此类治疗有需求的患者也持续增加,相关预后各类影响因素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患者年龄、供牙情况等,对于自体牙移植术的存活率有所影响,但是我国对于此类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在该移植术后,对于各类危险影响因素做到干预<sup>[4]</sup>。因此,相关研究十分必要,能够作为临床自体牙种植修复提升存活率的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探索,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详细内容如下:</p><p>1.资料与方法</p><p>1.1一般资料</p><p>选取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段,入我院接受自体牙移植修复患者中,确定100例,其中女性44例,男性56例,实际年龄区间在18到62岁之间,均值为(40.12±2.87)岁。</p><p>纳入标准:①患者对该研究内容了解,并接受临床相关检查。②患者通过影像确诊,症状符合,且首次接受该治疗方法。③所有患者治疗均由本院同一组的医护小组实施完成。④患者≥18 岁。</p><p>排除标准:①经诊断后可知,患者有免疫缺陷,精神系统等严重疾病。②患者对研究依从性低,研究中途退出,配合度低,且后续不能及时随访和复诊。③患者就诊、诊断与临床治疗资料部分或全部丢失。</p><p>1.2方法</p><p>①术前准备:对于患者全身的情况进行评估,通过CBCT及缺牙区X线片,对于患者的患牙、受牙区情况,分析其特点,供牙牙位、颊舌径宽度,牙根形态特点,测量其供牙牙体及受区的间隙、骨量,对于后续治疗中植入方向及初期稳定性等进行判断。</p><p>②手术流程:对患者进行局麻,同期行微创智齿拔除,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使立体牙齿呈湿润状态。将患者的患牙拔除,依据拔除智齿的形态,以及术前的方案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制备。对于拔除智齿植入及固定,调整患者的咬合情况,处理后对患者拍摄牙片。术中视植入区缺失骨量情况植入异体骨,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也可以应用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物,增加初期稳定性及诱导骨形成。术后两周,为患者进行根管治疗。</p><p>③临床观察:术后每周对于患者复查,复查时间连续1个月。术后4周时间,为患者拆除固定装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移植牙做冠修复,使咬合功能恢复。对于患者的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深度、牙槽骨成骨情况等,进行测量,对于愈后效果进行评价。</p><p>1.3判定指标</p><p>分析影响患者种植牙存活率因素的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p><p>1.4统计学分析</p><p>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2组患者的相关研究指标进行有效检验,[n(%)]与(x̄±s)分别代表比对计量与计数资料;组间差异较为明显(p<0.05)。</p><p>2.结果</p><p>2.1影响患者种植牙存活率因素的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表</p><p>患者的种植牙存活率因素中,与以下因素相关,详细见表1。</p><p>表1影响患者种植牙存活率因素的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表[颗(%)]</p><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0/1741570256687500.png" title="1741570256687500.png" alt="微信图片_20250310093028.png" width="100%"/></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0/1741570263257031.png" title="1741570263257031.png" alt="微信图片_20250310093032.png" width="100%"/><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0/1741570283683925.png" title="1741570283683925.png" alt="微信图片_20250310093037.png" width="100%"/></p><p>2.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p><p>在多因素分析中,其分析结果,见表2。</p><p>表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p><p><img src="/zhikong/Upload/7568s/upload/image/20250310/1741570293144347.png" title="1741570293144347.png" alt="微信图片_20250310093040.png" width="100%"/>3.讨论</p><p>在临床进行自体牙移植治疗过程中,其存在多种因素对于预后会造成影响,分为多种情况。吸烟对于牙齿周围组织有所影响,导致其移植术后,牙周附着再生受到影响<sup>[5-6]</sup>。在口腔中,牙槽骨起到支撑作用,其高度充足能够对于移植牙存活率有所提升,如果其高度不充足,会导致牙周愈合出现问题,软组织缺少骨骼支撑。牙体离体时间越长,其牙周膜细胞存活概率越低,因此供牙牙周膜细胞活性,对于存活率影响明显,超过15分钟,则存活率下降<sup>[7]</sup>,在操作中,需要减少供牙试植次数,减少对于拔牙所造成的创伤<sup>[8-9]</sup>。同时,患者的初期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其载荷下种植体、种植窝洞二者之间范围,要做到能力保证。其稳定性越强,对于种植牙根面的稳定性越强,能够对于伤口愈合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其稳定性较差,则会导致其口腔活动等对于种植牙影响较大。因此,在治疗中,对于供牙、牙窝之间要做到提升匹配度<sup>[10]</sup>。</p><p>在本次研究中,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进行明确,其中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阻力分析、牙根形态、供牙位置、供牙是否完整、受区情况、牙槽骨高度、宽度、手术时机、供牙离体时间、是否使用供牙模型、牙槽窝预备情况、初期稳定性、手术时间。</p><p>综上所述,对于该类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对于相关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警惕后及时注意,提升预后。</p><p>参考文献:</p><p>[1] 李永清,惠小勇,许广杰,等. 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的筛选及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5):495-502.</p><p>[2] 崔永霞,樊俊芳,李佳,等. 自体下颌骨块游离移植与Bio-Oss、Bio-Gide联合应用在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种植术中的临床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8,40(1):45-47.</p><p>[3] 梁学进,柴红波,倪小兵. 自体牙-骨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种植体周围缺损的机制[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22,19(3):240-245.</p><p>[4] 王琰,韩浩,那思家,等. 3D打印辅助自体牙移植修复牙齿缺失的临床疗效评价[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1):95-99.</p><p>[5] FRANK SCHWARZ, KARINA OBREJA, STEPHANIE MAYER, et al. Efficacy of autogenous tooth roots for a combine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 and staged implant placement.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2022,49(5):496-505.</p><p>[6] 陈强. 智齿自体牙移植修复下颌第—磨牙缺失的临床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9):26-28.</p><p>[7] 罗志煌,王文芝. 口腔修复膜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临床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20(25):40.</p><p>[8] 刘晓燕. 自体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在修复牙槽缺损的应用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6):50-51.</p><p>[9] LEILA ELRAEE, HALA KAMAL ABDEL GABER, HAKEM H. ELSAYED, et al. Autogenous dentin block versus bone block for horizontal 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 and staged implant place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cluding histologic assessment[J].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22,33(7):723-734.</p><p>[10] 丁铭. 自体牙骨移植材料修复牙槽骨及颌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2):2023-2026. </p>"
["miaoshu"] => string(758) "目的:探讨筛选、分析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影响因素,作为临床依据。方法:确定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段,入我院接受自体牙移植修复患者中抽取100例,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分组,通过临床检验以及数据分析,对于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回顾性分析,归纳研究结果,筛选影响移植牙累计存活率的因素。结果:影响患者种植牙存活率因素的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明确其具体因素。结论:目前,明确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需要对于相关因素进行警惕,保证术后预后良好。"
["soziding20"] => string(0) ""
}
[2] => &array(22) {
["doi"] => string(24) "10.12721/ccn.2022.157036"
["doiwz"] => string(0) ""
["id"] => string(5) "16230"
["name"] => string(60) "无菌药物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及控制要点"
["includes"] => string(3) "0-2"
["time"] => string(10) "2025-02-13"
["click"] => string(4) "1646"
["soziding1"] => string(9) "石婷婷"
["soziding2"] => string(39) "无菌药物;生产环境;微生物"
["soziding3"] => string(39) "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soziding4"] => string(0) ""
["soziding5"] => string(12) "生物学报"
["soziding6"] => string(0) ""
["soziding7"] => string(3) "961"
["soziding8"] => string(0) ""
["soziding9"] => string(4) "2022"
["soziding10"] => string(1) "4"
["qitaduanzhi"] => string(46) "{"doi":"10.12721\/ccn.2022.157036","doiwz":""}"
["tupian"] => string(0) ""
["jieshao"] => string(7283) "<p>无菌生产环境是指一种不存在微生物的环境状态,这种环境条件需要严格的检测及控制,以实现环境空间的无菌现象。但无菌状态只是相对而言,真正做到绝对无菌并不现实,不具有科学性。因此,根据药物的生产要求而言,在需要无菌条件时,需要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含量有效检测,再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相关药物的高标准生产,确保药物的实用药效。一般无菌药物的生产过程中,会分为最终灭菌与非最终灭菌产品,并采用耐热和辐射特点进行最终灭菌。本文主要对药物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检测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p><p>1.无菌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p><p>1.1关于沉降菌的检测</p><p>一般情况下,空气中会存在自然沉降的微生物,为了检测出这种沉降微生物,则可以采用培养基培养的方法进行检测。具体检测过程中,首先应采用培养基进行收集空气中存在的自然沉降微生物。收集后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待培养一段时间后,微生物会进行生长、繁殖,便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出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而确定无菌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同时也能够根据这种检测方法评定无菌环境中的无菌级别。具体检测过程中,应将预先制备好的培养皿开盖,并将其放置于预先确定的位置,待其与环境空气充分接触30min后,可以盒盖、倒置放置,放置在33摄氏度左右的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将培养皿取出,进而检测。在检测采样的过程中,应选择在略高于工作面的位置,如高于地面上的0.8~1.5m之间。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应加强对检测点的布置控制,如针对于重点区域应增加取样点,但不应该使采样点过于集中,其余点应尽量分散布置。</p><p>1.2关于浮游菌的检测</p><p>在对浮游菌检测时,应采用专用的培养基进行收集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待收集后,应将这种收集到的浮游菌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若干天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促使浮游菌繁殖生长,待生长后,进行针对性的观察,计量浮游菌的数量,确定无菌环境中的浮游菌数量,以此判断出无菌环境的干净级别。具体采样的过程中,应对采样点进行合理控制,如采样点的具体选择点应略高于工作面,一般以地面为基准,在地面的0.8~1.5m之间作为采样空间。在选择检测位置的过程中,应将位置控制在距离送风口的30cm左右;择检测点的具体选择过程中,针对重点区域同样应增加踩点的数量,但应避免采样点的集中化;对于其他采样点,应遵循分散、随性的原则。</p><p>针对浮游菌的具体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空气采集器的选择,避免交叉使用一些不同洁净级别的空气采集器。待空气采集器使用完成后,应按照清洁规定,进行空气采集器的清洁、消毒。在初始阶段的空气采集过程中,采集人员应注重采集过程的稳定性,如采集过程中避免一些人员走动现象影响到采集过程,造成采集数据的不准确。工作人员在安装培养皿的过程中,应注意手的位置,避免手放在培养皿的前方,进而避免工作人员的操作,造成采集工作的影响。</p><p>1.3关于人员菌的检测</p><p>关于人员菌的检测主要是指对无菌环境下工作人员的手部、洁净服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含量检测。检测过程中,第一步,即进行取样,取样后,同样应将样品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待微生物经过若干天的培养后,微生物在经过繁殖、生长后,进行观察微生物的数量,确定数量后,便可以此数量作为检测数据。具体选点过程中,主要在工作人员洁净服位置的头部、眼罩、腰部、肘部、手部、小腿等位置进行采样,采样阶段应至少停留5s。手部位置应该为双手,五个手指均需要进行取样。</p><p>2.无菌条件下微生物数量的控制方法</p><p>2.1操作的规范化</p><p>根据无菌环境下的药物制备调查可知,无菌环境下,环境中微生物增多的主要原因,即工作人员的活动带来。相关调研数据说明,无菌环境下,70%的微生物污染都是由人为引起。究其原因为,人体是微生物的主要携带体,在正常的环境中,人的手部会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不仅数量含量多,同时种类也具有上千种。工作人员在无菌环境下,行走、站立等,都会向周围释放出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粒子。基于此,为了降低人为原因造成无菌环境的污染,应建立严格的无菌环境工作标准。如规定工作人员的数量,减少无菌环境下的工作人员,降低人为原因对无菌环境的污染;应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免工作人员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不必要的操作,滞留等;提高工作人员的无菌意识,提高无菌环境的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控制无菌环境的无菌性,还应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使工作人员能够主动遵循一些管理规范,使无菌环境的无菌状态能够持续。</p><p>2.2消毒剂的选择</p><p>无菌室常用消毒剂包括75%乙醇、70%异丙醇、酸性苯酚、新洁尔灭等。需要对人员及设备表面消毒时通常选择75%乙醇和70%异丙醇。消毒剂在使用时注意要定期交替使用,避免微生物产生耐药性。</p><p>2.3加强无菌室的管理</p><p>对于工作的日常要制度化,清洁、消毒及维修等日常工作要及时记录并定期归档,方便日后追查。无菌室需要定期消毒,甲醛熏蒸是最好的环境消毒法;设备常用的灭菌法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注意保证灭菌效果。</p><p>3.结语</p><p>综上所述,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一些药物的生产,确保药物生产质量的前提因素,即确保无菌环境的高标准。而控制无菌环境的质量,则需要制药企业充分了解一些微生物检测方法,并掌握相关检测方法的要点,以提高检测效率,实现环境的无菌化。无菌环境的污染控制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即对工作人员的行为、操作进行控制,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结构是主要的微生物携带体,工作人员在无菌环境下工作则会产生对无菌环境的污染。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控制无菌环境,除了使用一些控制方法外,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p><p>参考文献</p><p>[1] 高丽莹.无菌药物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及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4):145-145.</p><p>[2] 刘晓璐.微生物鉴定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5).</p><p>[3] 陈王露,陈青青,孙志勇,et al.对无菌生产洁净环境验证与监控的讨论[J].生物化工,2018(3).</p><p>[4] 李有为.饮料无菌灌装的微生物控制[J].酒·饮料技术装备,2018(3).</p>"
["miaoshu"] => string(390) "基于一些药物的特殊性,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生产,以保障药物的药效。这同时也需要制药企业采用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以确保无菌环境的质量,确保药物生产的合格性。本文对无菌药物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并对一些控制要点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有关企业提供参考。"
["soziding20"] => string(0) ""
}
}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div class="fenyeyemadiv" >
[1/1]
在线客服: |
 |
客服电话:: |
 |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