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384
秦永林1 石晓华1,2 贾立国1 康文钦3 樊明寿1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钾积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和后效的影响,旨在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施肥模式下钾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在阴山北麓地区开展不同水平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产量效应、钾肥吸收以及钾肥利用率对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响应。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T2)的产量最高,比纯化肥处理(T0)增产达到显著(P<0.05);钾积累量规律相似,在马铃薯和小麦种植季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T2)钾积累量显著高于纯化肥处理(T0)和其他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P<0.05),说明适量的有机肥替代量具有增产和增加钾积累量的作用。马铃薯种植季钾肥利用率为7.2%~38.2%,钾肥偏生产力为28.7%~297.9%;小麦种植季钾肥利用率为26.2%~50.9%,钾肥偏生产力为4.0%~26.7%。在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推荐有机肥钾替代化肥钾比例不超过60%,有机肥钾替代化肥钾比例在30%~60%时对马铃薯、小麦增产效果好。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35 浏览:240
高日平1,2,3,4 赵思华5 高宇2,3,4 韩云飞1,2,3,4 任永峰2,3,4 赵沛义1,2,3,4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 000,6 000,12 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提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升,减缓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在产量方面,3 000,6 000,12 000 kg/hm2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3%,13.1%,10.1%和8.5%,11.4%,9.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6 000 kg/hm2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及指标筛选 下载:86 浏览:446
张赛楠 苏治军 高聚林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屈佳伟 包海柱 2019年8期
摘要: 为筛选可用于抗旱性评价的有效指标,创制性状稳定、干旱条件下高产且适应性广的抗旱玉米新品系,试验以4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吐丝期设置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其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收获后进行考种及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花期间隔(ASI)、百粒重和穗位高可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的次级性状指标。综合运用次级性状指标抗旱系数的平均隶属度值和产量抗旱指数隶属度值对40份玉米自交系抗旱性及产量潜力进行分类,可划分为3种类型:11份高产抗旱型玉米自交系,编号为2,7,8,11,22,25,27,29,30,35,39;8份中等抗旱型玉米自交系,编号为4,5,13,15,17,20,21,31;2份低产不抗旱型玉米自交系,编号为33,36。
不同种植密度下施肥量对黄芩根系生长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06
王婧1 盛晋华1 张雄杰2 刘杰1 李孝基1 2019年7期
摘要: 为提高中药材黄芩的产量以及规范化生产,文章研究大棚内培育黄芩在不同施肥量与密度条件下对根系形态指标及根部干、鲜重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取样,在黄芩出苗后45,70,95,120,145 d分别采集黄芩的地下部分,测定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主根直径及根部干、鲜重。结果表明:黄芩药用部位在F2(磷酸二铵330.00 kg/hm2+尿素64.65 kg/hm2)处理下各根系形态指标优于其他处理,且生长速度较其他处理更快,同时密度的增加影响黄芩根系的生长。
黄花苜蓿Mfβ-Hex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88 浏览:471
摘要: 为了鉴定黄花苜蓿耐牧性的相关基因,采用PCR技术对黄花苜蓿Mfβ-Hex1基因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序列信息。结果表明:黄花苜蓿β-氨基己糖苷酶(Mfβ-Hex1)基因全长786 bp,包含6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4个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组成。与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和鹰嘴豆中的β-Hex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蒺藜苜蓿聚为一支。Mfβ-Hex1基因属于GH20家族成员,不具有跨膜区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亚细胞定位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该研究为深入研究Mfβ-Hex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生物菌肥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353
刘亚东 刘景辉 卿香玉 刘建伟 陈健 邵天艺 何敏 2019年6期
摘要: 为研究施用生物菌肥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温室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分别是R(壤土)、RM(壤土+生物菌肥)、Y(盐碱土)和YM(盐碱土+生物菌肥)。结果表明:在壤土和盐碱土条件下施用生物菌肥,可以提高燕麦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燕麦叶片胞间CO2浓度。此外,生物菌肥可以增强燕麦的抗逆性,生理特性表现为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尤以抽穗期的效果最为明显。壤土条件下,施用生物菌肥燕麦的产量降低,而在盐碱条件下施用生物菌肥可提高其鲜重和干重。
不同深松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310
候伟峰1 张悦忠1 陈新宇1 孙继颖2 高鹏2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合兴安盟地区玉米高产高效的耕作模式,于2017年在扎赉特旗设置3个深松处理(30,40,50 cm)与浅旋(CK)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对玉米生育时期没有明显影响;在玉米的生长发育期中深松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相比有所提升,在降水较多的年份,深松处理的保墒效果更好、更加明显;深松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能;深松处理的叶面积和干物质均大于浅旋(CK);深松处理的穗粒数、穗长、百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大于浅旋(CK),而秃尖长小于浅旋(CK)。在各处理中,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大于对照(P<0.05)。从试验各项指标综合分析,深松30 cm处理的效果较好,增产效果较明显,建议在兴安盟地区推广深松30 cm耕作模式。
玉米应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效果分析 下载:29 浏览:229
摘要: 复合微生物肥料既含速效氮、磷、钾,又含微生物和有机质,有望在碱土种植作物上发挥特殊作用,文章探讨了其对碱土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1 500 kg/hm2复合微生物肥料比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出苗率、株数和穗粒重,特别是对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提高幅度达67.37%,29.66%;与不施肥相比,对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提高幅度分别达201.36%,136.48%。施1 125 kg/hm2复合微生物肥料比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苗高、株数和株高,但对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没有增产效应;与不施肥相比,对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提高幅度分别达115.52%,83.02%。综上所述,施1 500 kg/hm2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增产作用明显好于当地习惯施肥。
腐殖酸水溶肥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454
郭岩1 盛晋华1 张雄杰2 刘杰1 李孝基1 2019年5期
摘要: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腐殖酸水溶肥和蒙古黄芪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探究不同密度下腐殖酸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和产量、质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且降低的幅度变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根直径减小,根表面积和体积下降;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增加。喷施腐殖酸处理在蒙古黄芪高密度和中等密度下显著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根表面积和体积,并且增加了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腐殖酸处理后中等密度和高密度较对照分别增产8.6%,7.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0.016,0.013百分点。
不同马铃薯品种抗疮痂病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下载:97 浏览:497
赵远征1 徐利敏1 聂峰杰2 贾瑞芳3 王东3 张笑宇3 吕英4 李宇晨3 郭景山5 刘璇2 2020年1期
摘要: 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水平,以便进一步筛选抗病品种。【方法】利用田间接种方法,对48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疮痂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高感品种共17个,分别为冀张薯8号、冀张薯22号、黄金薯、荷兰806、早大白、中薯12号、中薯10号、红美、兴佳2号、晋薯16号、云薯801、中薯3号、中薯4号、冀张薯20号、思凡特、丽薯6号、尤金;中感品种共5个,分别为中薯18号、冀张薯5号、大西洋、N3、中薯19号;中抗品种共18个,分别为中薯21号、中薯26号、冀张薯3号、青薯9号、费乌瑞它、中薯2号、后旗红、康妮贝克、冀张薯12号、希森X、中薯15号、中薯6号、克新1号、夏波蒂、MX-8、中薯9号、希森3号、N5;高抗品种共8个,分别为布尔班克、希森5号、冀张薯14号、中薯13号、冀张薯15号、超荷、N1、希森6号。人工接种疮痂病菌对中薯15号、冀张薯14号、费乌瑞它、夏波蒂的单薯重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余44个马铃薯品种单薯重并未造成影响。【结论】48个供试品种中无免疫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高感或中抗,疮痂病菌对多数品种单薯重无影响。
腐殖酸对植物抗旱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16 浏览:122
摘要: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干旱是制约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腐殖酸(H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耐旱性有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调控植株防御反应和形态发育相关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应对各种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文章着重介绍了干旱胁迫下腐殖酸对植物的表观形态、生理生化、分子机制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腐殖酸对干旱胁迫下植物表观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根系和地上植株的生长发育,而植物生理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渗透调节代谢、抗氧化代谢、激素物质以及矿质营养等方面,并阐述了腐殖酸诱导的分子机制及参与其中的调控基因,总结了当前腐殖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腐殖酸在植物抗旱性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番茄灰霉病发生特点及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89 浏览:492
张庆萍1 王燕春2 王秀琴3 田晓燕1 赵伟强2 徐佳2 邱廷艳4 龚静5 2018年3期
摘要: 为了明确温室温度、湿度与番茄灰霉病的发病关系及不同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敏感程度,通过温室温度、湿度与发病关系的观察及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温室4月底发病达到高峰,此时温度17.3℃,相对湿度达75%90%。低温、高湿是番茄灰霉病发病的必要条件。灰霉病病原菌对4种常用药剂的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菌落直径计算EC50,结果显示培养10 d各药剂抑菌效果依次为:70%嘧霉胺99.97%>60%噻菌灵83.43%>80%甲基硫菌77.65%>50%异菌脲75.81%。
泌盐盐生植物泌盐腺研究进展 下载:68 浏览:376
摘要: 泌盐腺是泌盐盐生植物特有的泌盐结构。泌盐盐生植物通过泌盐腺分泌盐离子适应盐碱环境。泌盐腺根据其形态、功能不同划分为盐腺、盐囊泡。文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泌盐腺的类型、形态结构、泌盐方式、泌盐机理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了解和完善泌盐盐生植物泌盐特性和耐盐机制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高原紫花苜蓿田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以鄂托克旗为例 下载:59 浏览:332
高凌智1,2 李彬2 史海滨1 戚迎龙1,2 赵举2 尹春艳2 狄彩霞2,3 栗艳芳2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探求鄂尔多斯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变化规律,采用HOBO U30小型气象站监测的田间小气候数据,研究紫花苜蓿在第1茬返青末期、第1茬开花期和第2茬开花期的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第1茬返青末期晴朗日的土壤温度呈现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土层越深保温效果越好;在第1茬开花期阴雨天的土壤温度呈现自浅向深逐渐稳定的变化规律;在第2茬开花期出现暴雨后5 cm处土壤温度的下降斜率与气温接近,但时间滞后约2 h;15,25 cm处的土壤温度下降斜率相对较低。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盐渍土土壤盐碱特征的变化 下载:49 浏览:228
景宇鹏1,2 高娃2,3 狄彩霞1 栗燕芳1 莎娜1 王文曦1 张欣昕1 连海飞1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讨土默川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盐渍化土壤盐碱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盐渍化土壤经5种不同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全盐量、pH、碱化度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全盐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属中强度变异性,其中牧草地和林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盐荒地和改良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pH与碱化度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盐碱地在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大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该研究可为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种施硒肥对春小麦富硒效应及硒素分配的影响 下载:61 浏览:318
摘要: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种施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分配的影响及硒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对籽粒硒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籽粒Se含量也随之提高。在种施硒肥用量75~300 g/hm2(折合Se素34.29~136.89 g/hm2)范围内,可使籽粒Se含量达到0.103~0.218 mg/kg的安全富硒水平。而采用拌种或侧深施两种方法之间,籽粒Se含量无显著差异;种施硒肥(150 g/hm2)后,春小麦在生育期中全株Se含量为0.093~0.514 mg/kg,平均为0.219 mg/kg,比对照提高2.6倍。不同器官Se素含量的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成熟期对各器官富集效应的顺序是:茎>籽粒>颖壳>叶;春小麦全株Se素吸收量变化呈"S"形曲线。种施硒肥春小麦全株Se素吸收量变化规律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表达,Se素最快吸收速率达0.017μg/(d·株),比对照提高32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Se素在叶中的分布逐渐降低,籽粒中分布逐渐提高。成熟期,种施硒肥Se素收获指数为42.0%,比对照提高了4.3百分点,促进了Se素向籽粒的运转。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盐渍土土壤盐碱特征的变化 下载:45 浏览:435
景宇鹏1,2 高娃2,3 狄彩霞1 栗燕芳1 莎娜1 王文曦1 张欣昕1 连海飞1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讨土默川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盐渍化土壤盐碱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盐渍化土壤经5种不同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全盐量、pH、碱化度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全盐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属中强度变异性,其中牧草地和林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盐荒地和改良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pH与碱化度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盐碱地在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大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该研究可为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默川平原碱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494
摘要: 为了找出最佳的盐碱地改良措施,该试验用有机肥、复合肥和新型生物改良剂(TM、EM)对土默川碱化土壤进行改良。施用改良剂EM后,土壤全盐下降的幅度为23.21%48.43%,p H下降的区间为3.88%10.63%,碱化度下降3.02~4.06个百分点,土壤养分也均有提高,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微生物碳量分别比CK增加了43.41%,32.37%,39.75%,55.68%。结果表明,生物改良剂EM的改良效果较好。
种施硒肥对春小麦富硒效应及硒素分配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182
摘要: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种施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分配的影响及硒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对籽粒硒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籽粒Se含量也随之提高。在种施硒肥用量75~300 g/hm2(折合Se素34.29~136.89 g/hm2)范围内,可使籽粒Se含量达到0.103~0.218 mg/kg的安全富硒水平。而采用拌种或侧深施两种方法之间,籽粒Se含量无显著差异;种施硒肥(150 g/hm2)后,春小麦在生育期中全株Se含量为0.093~0.514 mg/kg,平均为0.219 mg/kg,比对照提高2.6倍。不同器官Se素含量的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成熟期对各器官富集效应的顺序是:茎>籽粒>颖壳>叶;春小麦全株Se素吸收量变化呈"S"形曲线。种施硒肥春小麦全株Se素吸收量变化规律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表达,Se素最快吸收速率达0.017μg/(d·株),比对照提高32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Se素在叶中的分布逐渐降低,籽粒中分布逐渐提... 更多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下载:20 浏览:131
摘要: 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探究了农牧交错带草地、林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并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21.22 g/kg和23.14 g/kg,显著高于耕地,并且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值也都高于耕地。整体来看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等级水平低于草地和林地;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养分综合得分林地>草地>耕地;与1982年相比,2017年草地、耕地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04.0%和21.6%,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恢复,且草地土壤养分恢复程度大于耕地。据此,对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加大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及耕地的管理是维持土壤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