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55 浏览:476
摘要: 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
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下载:95 浏览:502
侯怀银1 郭建斌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1期
摘要: 现象学教育学于1928年开始在中国传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现象学教育学的传播推进了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拓展了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影响了教育哲学的致思方式;丰富了研究者对教育学元问题的思考;推动了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反思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加强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研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传播,挖掘中西方教育的结合点,建立原创的中国教育学理论。
近代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变迁研究 下载:55 浏览:455
摘要: 近代我国小学课程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演变。1878年上海正蒙书院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小学成立,小学课程出现了萌芽。此时小学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性,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我国自颁布第一个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颁布,小学课程经历了草创、改造、革新三个阶段。期间,小学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内容经历了从注重成人到以儿童为本位、从单一的道德价值取向到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每个阶段小学课程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种类、课程的类型、课程的时数等,同时也反映了不同阶段课程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