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形势各种文化浪潮不断融合的时期,传统的高职教育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尤其突出。其原因多在于传统的思政教育一味地讲授纯理论的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的特点与需求,其内容也缺乏新意,过于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教学形式间的连接不够紧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鉴于此,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思政教育的主旨,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的协同起来,不断创新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政治因素,尽最大努力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推动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增强。
一、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
在全球金融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行业用人需求,以多数合作企业短缺的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学生发展方向,以高级业务管理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制高点,展开金融基础理论、正确就业观的教育,提升学生职业发展之路[1]。
在新时期背景下根据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要求,在金融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思想任务的全面渗透,并非是增加一部分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开向某一个专业活动,而是需要打破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困境,以专业课为重点通过传递启发以及引导,通过各个环节凸显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人民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一)学科课程协同,教师是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专业课教师基于传统授课的习惯,无法及时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就出现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紧密的情况。构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体系,能够在有效同时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助力其进一步掌握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方法,进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方面,学校应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金融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师,设立专门的协调部门来协调双方之间的各项工作,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纳入到育人成效中考核,配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提升育人成效在专业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和技术职务晋升机制中的权重,以激励专业教师投身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另一方面,双方领导干部应该站在协同育人的方面建设双方之间的交流平台,为金融课程教师和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邀请双方人员参加学校举办的思政课程论坛,深挖金融课程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制定出相应的开展方案,为学校内部思政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优化课程内容,教材是重点
所谓改到实处是教材。教科书从生产之初就以文化基因进行传承,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思考政治教育的功能",总体上围绕服务以及社会、人才培养两大目标市场进行。与此同时,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支撑作用明显,内容上更强调对学生思政思想的教导。
课程思政背景下,金融服务与管理教材编写工作的核心是将思政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具体而言对于思政思想的运用应该形成体系,而这一体系应该和金融管理课程教材内容的本身相互适应。微观上看,思政思想着眼于学生,中观上看,思政思想着眼于具体的行业、具体的市场,而宏观上讲则着眼于整个国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层面上的还应该是包含有人生观、世界观[3]。高校要将对学生思想的改造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科育人、生活化思政教育的角度,让课程思政进教材,引导学生在学知识、学技术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一扇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思政素养的窗口,激发学生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国家每年会在财政及金融领域出台不同的政策,学习这些政策能够让学生站在国家角度观察财政与金融,能够理解财政、金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企业价值认同等,促进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灵活教学方式,学生是主体
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知识性的教育活动,它本身便具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需要在学生的思政实践中对最终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基于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应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根据显性与隐性、任务与渗透、吸收与思辨相结合的原则,借助多种智慧化教学软件,如雨课堂、蓝墨云、课堂派等,支持任务发布、课堂探讨、互动交流、课堂点评、作业考核等多项教学功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于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以主体性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思政实践活动之中,使其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锻造理论思维、增强辨别力、提升政治素养,培养自身"以小见大"和"以大见小"相结合的能力[4]。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高职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践者,其本身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理念是否可以顺利有效地推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更应当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制定具有实操性质的教学章程,为高职教师不断完善和精进学科知识提供方向和动力,并要以教师为引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教育及教材建设的全面更新和优化,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政治引导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心义. 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6(4):5-10.
[2] 陈小小. 课程思政在《金融服务营销》技能训练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J]. 经济师,2021(6):163-165.
[3] 张申,万静,高倩然. 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 ——以"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6):81-84.
[4] 白文明. 浅析金融企业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管理观察,2013(26):170-171.
作者简介:丁岩(1981.10-),男,汉,河北省石家庄人,本科学士,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金融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