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材料缺乏多样性等。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策略,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部分教师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沉闷,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难以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2.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相对狭窄,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辅材料,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这导致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有限,难以拓展视野,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3.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难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阅读评价也往往过于单一,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以下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建议: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在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更是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精准地制定并突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首先,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目标。教师应通过精选阅读材料、设计多样化阅读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然而,阅读教学不应止步于此。在关注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要学会获取信息,更要学会将所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流畅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思维能力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应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要了解文本内容,更要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教师应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确保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视野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材料,扩展阅读视野”是极为关键的环节。此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在无形中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石。
为了实施这一策略,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首先,除了传统的教材课文,教师可以引入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可以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科普知识书籍、历史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
其次,报刊杂志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来源。这些材料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新闻事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订阅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报刊杂志,或者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一些精选的报纸文章进行阅读。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章也成为了阅读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网上寻找有价值的文章进行阅读,并教会他们如何筛选和辨别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络文章或博客,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内容简单的绘本或童话故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性的文章或书籍。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挑战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详细讲解了《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描绘的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乡村生活、童年回忆紧密相关的课外读物,如《边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书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和人文情怀,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阅读拓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还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三)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强调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不仅对于提升阅读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坚实基础。以下我们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的具体内容为例,对这一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1.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①快速浏览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如何快速浏览文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通过快速浏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后续的精读打下基础。
②精读法:在快速浏览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同样以《桂林山水》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桂林山水的形态、色彩、声音等,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精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③略读法:除了快速浏览和精读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略读法。略读是一种选择性阅读的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获取信息或了解文章大意的场合。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两则》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略读两篇寓言故事,了解故事的大意和寓意。通过略读,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
①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帮助学生梳理阅读内容、记录感悟和思考的重要工具。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信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做读书笔记,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②写读后感:在坚持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这不仅是对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与真挚感悟的书面表达,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然后将自己对落花生坚韧品质的认同与感悟诉诸笔端。这样的读后感写作,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更能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四)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尤为注重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多元化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阅读的乐趣,更在互动中锤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1.组织读书分享会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在分享会上,学生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同学们介绍书的内容、作者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赏一本书。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从分享中了解到更多的书籍和阅读经验,从而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
2.朗诵比赛也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比赛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3.写作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写作比赛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同时,比赛的结果也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小组或读书俱乐部等组织。在这些组织中,学生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这样的组织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交流平台,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的评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致力于通过精细而全面的评价模式,全方位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均衡提升。以下是针对这一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策略的一些深化和优化:
1.评价标准需体现多元化。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阅读能力评价,而是需要从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意味着评价标准应更为全面,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全方位表现。
2.评价方式应追求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外,教师还应引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项目式学习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方式不仅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还能在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过程性评价应得到足够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提升。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评价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观察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评价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任务,使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评价反馈应及时有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评价策略,使评价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评价应注重全面、多元、多样、过程性和个性化,旨在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些策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魏爱荣.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4,(18):57-59.
[2]赖孟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J].教育,2024,(16):57-59.
[3]龙世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08):44-46.
[4]洪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2024,(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