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农业产业发展背景
光伏农业,一个将太阳能光伏板与农业作物巧妙结合,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存的独特生态系统,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这个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阿明·扎斯特罗和弗劳恩霍夫的研究所创始人Adolf Goetzberger,就前瞻性地提出了Agrovoltacis的理念。他们设想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不仅可以产生电能,还能通过其特殊设计,促进同一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然而,由于当时光伏技术尚未成熟,太阳能光伏板价格昂贵,且应用场景较为局限,这一创新性的理念并未能立即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以及各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光伏发电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逐渐降低,光伏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光伏发电的投资力度,积极建设光伏电站,同时探索光伏发电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光伏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光伏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上,更体现在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上。从最初的农业灌溉系统,到现在的驱动泵、干燥设备、供暖系统、播种机械,甚至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光伏农业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产品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例如,在一些光照充足的地区,农民们可以在农田上方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农田提供灌溉、照明等电力需求。同时,光伏板下的阴影还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此外,光伏板产生的电能还可以用于驱动农业机械、干燥设备和供暖系统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据统计数据显示,光伏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一些地区,通过实施光伏农业项目,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20%以上,同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大幅减少。这些成果不仅证明了光伏农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也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光伏农业概念与作用
光伏农业,作为一种将农业与能源创新结合的典范,展现了农光互补的显著优势,其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农作物产量提升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光伏农业将零排放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作物提供了免受极端天气侵扰的稳定生长环境。在干旱、冰雹或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光伏电板宛如巨大的保护屏障,确保农作物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从而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二,光伏农业通过部分遮挡农业生产区,显著降低了蒸发率。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光伏电板能够遮挡直射阳光,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光伏面板作为集流面收集雨水,并结合清洗光伏面板的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第三,在偏远的干旱地区,农用光伏发电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用于供水和处理水,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而且通过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农作物的蒸腾作用,降低农作物对水的需求。这种农光互补模式在减缓荒漠化和土壤退化趋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光伏电板支架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其能够改变气流方向、降低风速,尤其在风沙较大的地区,光伏电板支架如同沙障一般阻挡风沙的侵袭,降低风速,保护农作物免受风沙的损害。
实证研究显示,采用光伏农业模式的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此外,光伏农业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光伏农业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光伏农业现阶段发展形式
在当前的绿色发展浪潮中,光伏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浙江杭州的光伏茶园项目,到福建宁德的古田菇棚“光伏+”示范项目,再到贵州安龙的药材光伏项目,这些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广阔前景与显著效益。
首先,浙江杭州的光伏茶园项目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该项目巧妙地将太阳能光伏板发电与茶树种植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茶园生产与光伏发电的协同增效,还推动了智慧茶园和零碳茶园的建设。在这片由220余块光伏板及其组件构成的茶园中,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50千瓦。光伏电站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茶树的生长需求,光伏板间隙种植茶树,既为茶树提供了必要的遮阳条件,又通过光合作用提升了茶叶的品质。这种“茶光互补”模式不仅使茶农实现了增收,还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福建宁德,古田菇棚“光伏+”示范项目则探索了食用菌产业与新型光伏产业的融合。该项目在吉巷乡前垅村与杉洋镇杉洋村设有示范点,前垅村示范点已完成30亩建设,预计总装机容量约3.16MW。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光能和土地的集约化、立体化利用,还降低了菇棚改造成本,推动了绿色能源与现代食用菌产业的有机结合。据统计,该项目于2021年12月31日通过验收并发电,已投用装机容量约2.5MW,惠及9户农户,种植猴头菇40万筒。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而在贵州安龙,药材光伏项目则采用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等模式,推动了光伏与特色中药材种植的融合发展。该项目主要种植灵芝、虫草花等11个品种,以“新能源、新农村、新农业、新旅游、新生活”为理念,通过光伏组件调控大棚环境,为中药材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同时,该项目还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案例,不仅展示了绿色能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创新思维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光伏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创新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
为了明确指引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政策引导,并持续提高对光伏农业的扶持强度。同时,我们将审慎规划光伏农业用地比例,以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特设立光伏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采取奖励机制,以替代传统的补贴方式,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对光伏农业的参与热情,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政府将积极宣传光伏农业的诸多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协助解决地区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依据科学研究结果,制定更为精细化的优化方案。我们还将构建光伏农业科技研究所,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并加大力度培养高技术人才,以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严格把控产业选址,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
在产业选址方面,我们将结合各地的地理优势和农业生产规律,科学选择互补方案。我们将避免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率,而是依据行业规划,因地制宜地设计互补形式。为验证产业选择的合理性,我们将采取试运行的方式,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同时,鼓励高校、政府、企业加强相关专业教育和融合,通过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和旅游宣传等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光伏农业的产业形态。通过研学、合作、科研等多种方式,我们将不断发现各专业的结合点,力求为各地打造最优的光伏农业模式。
五、结论
农光互补作为新型的产业发展趋势,不仅能促进光伏发电行业的转型,还可以为农业经济提高收益。发展农光互补行业不仅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能引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农光互补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良好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杰,雷书彦,陶芬等.光伏农业研究与发展路径[J].《中南农业科技》.2022
[2]曾秋玲.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途径初探[J].《广东蚕业》.2020
[3]李秀平.试析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轨驱动”现象[J].《消费导刊》.2020
[4]赵天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多维审视[J].《行政论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