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问题日益突出,对农田水利系统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因此,研究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及其优化对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1、对灌溉效率的影响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农田水利的灌溉效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能够确保灌溉系统的水源充足且稳定,从而提高灌溉效率。具体来说,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灌溉水的精确供给,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资源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区域,减少水分在输送和蒸发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提高灌溉效率。此外,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对灌溉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合理设计灌溉系统和布置灌溉设施,如喷头、滴灌管道等,可以使水分均匀地分布在农田中,避免出现水分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同时,加强灌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也是提高灌溉效率的关键[1] 。
2、 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对农业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充足且稳定的水资源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
,可以确保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适量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研究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农作物的产量可以相比传统灌溉提高20%左右。此外,水资源配置的优化还可以改善农田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保墒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这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对农田生态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可能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例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土壤盐碱化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因此,在配置农业耕地水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如建立水资源利用评估和监测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等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
1、 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
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是优化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基础。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法规和政策,但针对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具体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应建立农业耕地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职责和权限。通过立法手段,确保水资源配置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水资源被无序开发和滥用。其次,制定农业耕地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标准。这包括制定灌溉定额、水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等,以指导农民和农业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此外,还应建立水资源保护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各项水资源保护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2、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应用
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是优化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节水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节水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首先,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这些技术可以将水资源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减少水分在输送和蒸发过程中的损失。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次,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还应推广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和施肥相结合的一种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可以实现水肥同步供给,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通过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不断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升级和换代,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气候条件。同时,还应加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节水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2] 。
3、建立水资源监管体系
建立水资源监管体系是优化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这一体系旨在通过全面的监测、评估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首先,应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这包括在关键区域和农田灌溉系统中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水量和灌溉效率等关键指标。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其次,制定水资源评估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应基于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果。同时,应定期对水资源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配置方案。此外,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也是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平台可以整合监测数据、评估结果和管理措施等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通过这一平台,相关部门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水资源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决策支持。最后,加强水资源监管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监管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水资源监管中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和约束。
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优化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的基础工程。这些设施对于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同时,应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针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低效等问题,应积极推进设施的现代化改造。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措施,提高设施的灌溉效率和节水性能。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健全设施维护和管理机制,明确维护和管理责任主体,加强对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设施使用和维护能力。最后,注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在设施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采用生态友好的灌溉方式、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3] 。
结论
农业耕地水资源配置对农田水利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建立水资源监管体系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灌溉效率,稳定农业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飞,王晓莉,赵兴淼,等. 2000—2021年山东省海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分析及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J/OL].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张仁东,严俊,符秋菊,等. 临高县水资源开发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研究 [J/OL].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1-8
[3]董水利,靳瑞杰. 渭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J/OL]. 地下水, 2023, (05): 255-256+325
作者简介:闫波(1990-),男,山东德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壤质量提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