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的成的组织体系,如专业农业合作社、农业销售公司等,发展是农业强国的坚实基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存在不完 善之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促进服务体系的优化。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分析
1、“政府+” 模式对农户影响机制分析
“政府+ ”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服务于农村农业的发展,会使农业产量增加和间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部分服务需要政府主导提供,以弥补市场服务的不足。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平原则,要求政府扶持弱势农户,保护其个体利益。在农业资源配置上,政府能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精确引导资源向农业各领域流动,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收益。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户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农业市场调控方面,政府还运用价格补贴、价格限制等手段,确保农产品价格惠及广大民众。
“政府+”模式的具体服务有利于全面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倡导农业公司、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构建更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措施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种粮补贴等,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政府修建农村道路、网络基站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增加网络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政府组织免费的专家讲座和技能培训,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提升了农户专业技能和农产品质量。综上,政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业资源倾斜于小农户,帮助农户提升竞争力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措施促进农户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企业+” 模式对农户影响机制分析
“企业+” 模式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重要部分,农户购买企业的服务产品,获得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该模式通过合同让双方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了双方的互利共赢。在企业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下,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户收入的增长。企业在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品牌建立、利益联结4个方面有优势。企业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大型农业机械等,会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效防治病虫害和水资源的浪费。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动态,预测未来趋势,并为农户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建议和市场指导;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涵盖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与服务的规模化经营2个方面。前者是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流转至企业手中,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后者是农户购买的农业服务订单量大,企业服务高效供给,降低技术成本。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加强农业行业上下游环节或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更能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在农产品销售上,企业打造绿色有机的品牌形象,这也是消费者信任和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品牌的成功塑造不仅为农产品赢得了市场中的良好信誉,更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畅销态势。这种品牌化战略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空间也会增加;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政府、村委等第三方的有效监督,增强双方的信任度,实现利益共创共享。
3 、“合作社+”模式对农户影响机制分析
“合作社+ ”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会 自主自愿参与合作社,充分展现了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社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专业分工和替代效应这3个方面。合作社通过集体行动,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一个集体,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的议价能力比个体农户强,会有利于农产品高价销售。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经验、技术共享的平台,最终促进农产品质量;合作社的专业分工使得每个农户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农户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更加深化,提升农产品产量和满足农户的成就感。农业专业分工优化了农业人才资源,形成了规模效应,助推整体农业质量;合作社的资源整合利用,会有劳动力替代效应产生,有效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合作社发挥集体优势获得更优惠的物资,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成员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减轻了农户经济压力,确保了收入的稳定性。
“合作社+”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户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增加农户的收入。在采购和销售方面,合作社的集体优势让农户享受低价采购和高价销售的利润。合作社也会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科学种植指导等服务,帮助农户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成员之间的互助也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合作社的入股经营模式和农户代表大会,会增强抗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的能力,农户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确保农户利益的公平、公正分配和使用,这会培养农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感,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综上,“合作社+”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集体行动、专业分工和替代效应,为农户带来显著的收入。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收入,还增强农户的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经验启示
1、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加强农业服务政策、农业金融支持和农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是必要的准备。政府应加强对农业资金的重视,引入农业贷款银行或农业保险公司,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减少农户和企业的风险。优化农业补贴资金的利用,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为农户提供更优惠的农业服务。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的地区,当地政府需要把相关考核体系纳入年度指标中,划分区域相关任务。要充分发挥农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使政府的农机推广站、农业服务中心、供销社等机构下沉到基层,提高政府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当地政府应与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或引进相关专家来指导农业生产。
2、企业要起关键作用。企业应协调好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农业服务合同,通过标准且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约束企业和农户,确保企业提供高效农业服务的同时不过高收取费用,同时也约束农户不得恶意上涨租金或违约。引入第三方监督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交易,监督者可以是村委会、乡政府或其他企业,组织巡查小组监督企业服务的进展和质量,协调解决个体农户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和冲突,保障农业服务顺利进行。
3、质量是根本保证。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增加农民合作社的村社规模和社员人数。通过多个合作社联合,利用规模效应增加村庄和社员的收益。提高合作社内部技术质量,与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农业公司、农业院校开展合作,整合更多有效的农业资源为农户提供服务。同时,要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聘用和社员的知识培训,提升合作社的运营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孔祥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政策创新及理论贡献 [J]. 教学与研究 ,2023 ( 02) : 17-27.
[2] 孔祥智 ,楼栋 ,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必要 性 、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J].教学与研究 ,2012 ( 01) : 39-46.
[3] 穆娜娜 ,钟真.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演化与发展趋势 [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 13 ( 05) : 87-112.
[4] 张 红 宇 , 胡 凌 啸.构建有中国特色 的 农业社会化服 务 体 系 [J].行政管理改革 ,2021 ( 10) :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