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由一对一帮扶的智慧产生的。
一、制定科学的一对一帮扶机制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意识,必须制定科学的一对一帮扶机制。科学的机制能够对学生的一对一帮扶学习活动进行约束和指导,以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为例,由于这一节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较强,教师在设计一对一帮扶任务时应以研究某一种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为主,这时教师在制定一对一帮扶机制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保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任务,要避免学生的懈怠和被边缘化。其次是要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权,每位学生的发言都应被尊重,比如在讨论废金属的回收与利用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和建议,但无论是怎样的方案与建议,都应给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的权利。最后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某名学生这次是负责调查资料,那么下次就可以尝试进行数据的整理。在科学的一对一帮扶机制下,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一对一帮扶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一对一帮扶意识。
二、将教学方案进行革新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问题,化学教师更应该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案。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来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采取情景导入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为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章节时,化学教师依据课本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不同形状的金属来辅助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对不同金属进行了解,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不断地加深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进而使学生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群体能够得到共同进步。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性的化学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通过举行化学手抄报竞赛、化学类的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参与化学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化学的学习兴趣与化学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拥有的人格特征,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现。人生的自我责任是在人的自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爱指爱惜自己的身体、人格、名誉。每位学生都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同时也要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责任感的最初动力来源往往是对优秀班集体的渴望,而不仅是来源于教师的压力或信任。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积极态度,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拥有责任心的人。责任心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有了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促进一对一帮扶意识的养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再结合化学在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医疗、食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自我责任感。通过介绍化学史上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无私奉献的化学家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交往训练
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存在方式,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部分学生平时不愿与人交流,导致其思想封闭,性格内向,不易与他人一对一帮扶,团队精神较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交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的学校、班级就是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需要交往,一对一帮扶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沟通交流。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意识、任务意识、一对一帮扶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形成优良的团队一对一帮扶精神。加强交往训练,首先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一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对一些错误的回答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捕捉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回答被认可和肯定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自信,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与欣赏他人的好习惯,由于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分歧,这时就要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
五、组建化学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是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愿结成的活动小组,这样的小组可以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通力一对一帮扶,才能让小组成员达到各自目标的情境。因此,化学兴趣小组的建立可以有机地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一对一帮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展现自我,从心理上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也为学生创造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评价,从而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砥砺同行,在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意识,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让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一对一帮扶学习的空间,还能够在充满实际生活情趣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意识与一对一帮扶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去感受探究的乐趣、一对一帮扶的快乐,感悟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更深刻地领悟到一对一帮扶需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比如,在学习上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去观察铁钉在不同条件下的锈蚀情况,然后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各课外小组进行交流发言,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铁钉锈蚀的原因。在课外活动中加深学生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转化的重视力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重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教师也应该采取一对一帮扶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帮扶转化学困生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桂妹.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20(51):173.
[2]余秀田.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J].魅力中国,2021,13(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