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基础课,面宽量大,是整个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课程思政强调显隐结合,这就要求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出专业基础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并落实的问题。针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应该在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本文在机械制图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完善教学大纲为契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2机械制图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2.1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制图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合作、交流的课堂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表达、讨论、操作、置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育人最重要的环节和途径。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所有课堂必须渗透思想德育因素,激励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投影理论、绘图实践、阅读图样等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学以致用,而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持续专注、开拓创新等实质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2 完善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由此可见,教学大纲更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为更好地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课程组重新修订完善了教学大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2.3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制图基本知识;点、直线、平面及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画图与读图;机件常用表达方法;常用的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的绘制与读图;装配图的绘制与读图。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具有阅读和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一直是由专任思政课教师担任的,教学模式单一,思政内容集中且空洞乏味,与学生专业关联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行。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学时应采取显隐结合的方法,在理清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积极挖掘机械制图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学资源,寻找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等核心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
2.4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线上教学为辅。课堂教学采用PPT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工匠精神”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规定,在图形绘制、识图上注重细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的新教学模式,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要避免教条化,生搬硬套,应该是润物无声地自然融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短视频、课件背景来展示图学史、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不应该将“课程思政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以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同向”是要实现政治方向与育人方向一致性及文化认同的统一性;“同行”是要解决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的问题[3]。
在以往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专业课教师必须肩负起育人职责,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基本保证[4]。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和政治素养,垂先示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充分备好每一次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认真与严谨,这就是最好的思政素材,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严谨,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操守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激励着学生。
为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意识和渗透能力,避免生搬硬套政治理论,引起学生反感,可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与研讨。交流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享思政教育资源,探讨在哪些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引入这些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教学目标。
3 结束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为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不断挖掘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思政素材,通过图片、短视频、课件背景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持续专注、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等实质内涵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3] 安淑女.机械制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
[4] 戴翠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
作者简介:蔄靖宇,上海电力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螺纹联接设计与工程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