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总数呈现为高水平状态,其中中老年群体属于此类疾病的高发群体,而发病迅速、病情发展快、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均属于该疾病的显著特点。多数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的主要症状未短暂且突发性的感觉障碍、眩晕、侧偏瘫等,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对其生命健康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1-2]。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以往多予以患者血运开通后,在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状态。但是由于此类患者多存在血脂代谢异常的情况,因而需要重视对于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纠正。而阿托伐他汀在血脂调节方面的效果令人满意,具有抗血栓、抗炎以及抗氧化等效果[3-4]。本文将探究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对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4.33±2.87)岁,观察组患者共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89±2.9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予以两组患者脱水治疗、改善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降低颅内压、并发症预防以及血糖控制等常规治疗措施。
1.2.2对照组方法
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饭后温水服用,每次100mg,连续治疗一个月。
1.2.2观察组方法
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饭后温水服用,每次100mg。同时予以患者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日1次,每次20mg,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21%-45%;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20%;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总例数。
1.3.2不良反应发生率
包括水肿、消化不良、腹部疼痛以及发热。
1.3.3神经功能状态
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定,并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患者S100B蛋白以及BDNF。
1.3.4生活质量
采用SF-36量表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例,(%)]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如下所示: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2.3两组神经功能状态
治疗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2.4两组生活质量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属于由脑部血管阻塞使得血液供应中断而诱发的疾病,可使得患者脑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诱发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而及时明确高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次研究通过予以患者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发现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高晓嵘[5]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该治疗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状态,且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认为:首先在实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予以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供血状态,对环氧化酶、血栓素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产生抑制效果,避免血小板异常聚集,进而确保治疗效果的提升。而阿司匹林则属于水杨酸衍生物,对于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具有优良的抑制效果,其不仅能够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同时可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展与进展。其次阿托伐他汀在降低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表现优良,能够在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同时,对大脑起到保护的效果,改善脑血流,抑制血栓的形成。在用药之后,阿托伐他汀能够对患者动脉壁的泡沫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产生抑制的效果,以达到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炎性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同时黎伟彬[6]等人认为:他汀类药物对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生成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以改善患者血流灌注,降低血流黏滞长度,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维持粥样斑块稳定性,改善内皮细胞血管的舒缩能力。将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滞留,能够有效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提升其稳定性,确保患者病情状态的改善。在神经功能方面,观察组NIHSS评分、S100B蛋白以及BDN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S100B蛋白属于脑特异蛋白,当胶质细胞受损之后该水平可出现异常提升,并对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刺激,使得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刺激,S100B蛋白水平能够反应患者脑损伤程度,BDNF属于脑内合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7-8]。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治疗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优良的效果。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且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尚勋.氯吡格雷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中外医疗,2023,42(36):89-92.
[2]张楠楠,张烜烜.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序贯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23,36(06):64-65.
[3]侯静,李欢,王蕾,等.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22):95-98.
[4]孙为生.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MBP、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表达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3,8(16):68-71.
[5]高晓嵘,武丽芳,师宁,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期迅速降脂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5):141-144.
[6]黎伟彬,韩名娥.叶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HCY、CRP 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5(15):3312-3313.
[7]廖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认知行为学、神经影像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6):24-28.
[8]韩博.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9):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