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护理理念的革新,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逐渐成为优化急救流程、提升救治效率的重要手段[1]。多项研究表示,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简化接诊流程、强化多学科协作、确保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实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急救服务,从而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效果[2-3]。基于此,本研究将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的具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9例、15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7岁,平均62.52±8.41岁,平均发病时间至入院时间2.53±1.21h),观察组(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20例、出血性14例,年龄范围42-78岁,平均62.19±8.11岁,平均发病时间2.42±1.32h)。两组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及发病时间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2)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发病后6小时内。(3)患者及其家属需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入院前未接受过溶栓治疗。
排除标准(1)入院时存在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因居住地偏远、联系方式变更等原因,随访风险较高。(3)有精神疾病史,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所需的各种评估和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包括:(1)患者到达急诊后,立即由急诊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意识状态评估及神经系统检查。(2)向患者家属简要介绍病情,解释接下来的诊疗流程,并获取家属的知情同意。(3)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必要时准备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4)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各项生命体征及护理操作。(5)根据医生指示,协助患者转至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病房,与病房护士进行详细的病情及护理交接。
观察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包括:(1)接诊与初步评估:①即时响应: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②优先接诊:患者到达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急诊绿色通道护士优先接诊,进行快速而全面的初步评估。(2)急救处理与生命支持:①使用留置针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确保药物和液体的及时输注。②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关键生命体征。③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病情评估与专科会诊:①采用标准化的NIHSS评分神经系统评估量表,准确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②迅速安排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脑卒中类型及病灶位置。③邀请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紧急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4)快速转运与交接:①提前与病房或ICU联系,做好床旁接收准备,包括设备、药品等。②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护送患者至目的科室,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③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病情及护理交接,包括诊疗经过、用药情况、护理要点等。(5)个性化护理方案: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管理、体位护理、心理支持等。②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脑卒中相关知识、康复期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技巧,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6)持续监测与随访:①在患者住院期间,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②出院后,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1.3 疗效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包括:急诊CT检查、出具化验结果、神经科会诊。
(2)比较两组护理4周后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量表,最高42分为重度卒中)和感觉运动障碍(FMA量表,运动最高100分,平衡最高14分,感官最高24分)。
(3)比较两组护理4周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脑疝、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分析两组的急救时间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急诊CT检查(18.36±3.14min)、出具化验结果(13.27±2.14min)、神经科会诊(8.96±1.4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急诊CT检查(23.25±3.67min)、出具化验结果(20.36±2.69min)、神经科会诊(21.23±3.28min)],(t=5.903、12.027、19.995,均为P=0.001)有统计差异。
2.2分析两组的急救护理后的神经与感官运动功能
观察组护理4周后的NIHSS(8.29±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27±1.19分),(t=18.450,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FMA评分[运动(75.68±5.24分)、平衡(8.24±1.26分)、感官(15.33±2.06分)]高于对照组FMA评分[运动(65.23±5.31分)、平衡(5.24±0.86分)、感官(10.36±1.59分)],(t=8.168、11.467、11.137,均为P=0.001)有统计差异。
2.3分析两组的并发症风险
观察组护理4周内的并发症风险发生率5.88%(2例/34例,肺部感染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各1例)低于对照组26.47%(9例/34例,脑疝2例、肺部感染4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3例),(χ2=5.314,P=0.021)有统计差异。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与救治时机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提出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4]。另一研究表示,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的相关措施,实现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快速救治[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急救环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在缩短急救时间方面的显著优势。有相关研究发现,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能够提前预设标准化急救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和转运时间,确保了患者能够迅速接收到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治疗,从而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6]。在急救效果方面,观察组护理4周后的NIHSS、FMA的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不仅缩短了急救时间,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减少患者感官运动功能障碍。分析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该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包括病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以及后续治疗等多个环节,从而确保了患者在整个急救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7]。此外,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在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优化急救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延误,该模式有助于降低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中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神经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参考文献
[1]沙玲,马济芬,李红芳,等.急救绿色通道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04):69-71.
[2]李瑞云,胡营营,耿德胜.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01):85-87.
[3]张艳娥.急救绿色通道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1):92-94.
[4]甘苑城,聂仕旭,张露丹.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02):172-174.
[5]张继燕,杨明,杨月,等.急救护理路径联合心理护理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发挥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20):165-166.
[6]刘亚恋,谭秀英.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实践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4):88-90.
[7]李玉香,李振洋,胡周俊.急诊快捷护理路径对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06):78-81.